生活工作中有太多不确定,追求心无旁骛、专注忘我的境界在大千世界的诱惑中似乎更加困难。我们常有很多疑问,为什么总是三心二意做事,是因为没有明确目标,挑战难度不适,还是意外事件太多。其实做到时常心无二致并非不可能,高效率高产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锻炼、提高“心流”状态机率来实现。
首先,了解下沉浸模型和心流状态
沉浸模型是基于挑战难度与能力技巧的搭配建立起来的。
当挑战性低于能力时,处于无聊状态;当挑战性高于能力,处于过劳状态;挑战性和能力都处于适应性的低位时,自身无感,而挑战性和能力都处于高位时,就处于心流状态。
在心流状态下,时间自然消逝而不察觉,人的机能处于巅峰状态,所从事的工作如行云流水、畅通无阻,也就是处于心流状态。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的过程中,已经忘记了自我,感到了明显的愉悦感,达到了完满的自嗨。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是第一个将心流状态提出并深入探讨的西方科学家。但其实心流的技法或现象早已在东方出现。在历经数千年的岁月里,东方文化里的佛教及道教广泛认知并运用了心流技法。目前心流的概念已经被东西方科学家、精神大师、宗教界等共同认识,并得到广泛运用。
在传统心流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沉浸模型,以挑战程度与能力高低相联系,分析出的具体状态如下:
在诸多的组合中,心流状态最为理想、最具成就感,但幸福的感觉并非容易获得。面对简单、毫无挑战的事,不会得到心流的幸福感;面对高难度挑战,刚开始压力倍增,需要自身具备足够的技巧,需要持续投入、学习,才能适应挑战,找到幸福感觉。这些状态是变化,而寻求心流状态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找寻更高的挑战而实现。
如何实现心流状态
心流是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是一味忘我投入的精神鸦片。一旦进入,就会产生一种痴迷,也会产生佛家说的开悟或武学家讲的空灵状态。提高进入心流的机率,获得高效宝贵的工作体验,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法宝。
1、提升目标感。
目标感源自你内心的渴望和认同。目标越具体、明确、清晰、可操作越好,不能仅仅定了一个含糊的目标,例如“我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很模糊,而是要明确到:
1年内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或一门技能;
2年内写一本书;
3年内我要实现月收入2万元。
明确了目标,就会知晓当下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还要规划要付出哪些努力。
为了实现目标,有时需要放下对兴趣的执念,不一定把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可以逐步培养,也可以在先努力做事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很多时候,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就如同想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必须从最基础、最本源的动作练起。大量重复无感的练习会消磨最初兴趣,但只要目标明确、动机强烈、有长期价值,你会告诉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2、任务拆分细化。
我们常常是确定了目标,却因为目标太大无从着手。进入心流状态,更多体现为执行某一具体事项的即兴状态。提高进入心流状态的效率,需要将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以清单方式赋予每项小目标以具体时间。每开始一项任务,对照列表,明确进度,完成一项就有成就感的“DOWN”一下。
对于细化后的任务分配时间,需要根据个人的专注力来决定。有人专注力最多1小时,肯定1次完不成2小时的任务,可以再次拆分。可以运用用番茄钟方法,每隔30分钟集中一次注意力,用缩短时间提高专注力,改进工作效率。
3、平衡挑战难度和能力技巧。
进入心流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实现挑战性和能力技巧的平衡。
高难度挑战能激发无限潜能,但难度过高,就会丧失投入的信心。如果发现一件事充满挑战,而自己技能不足,不要光顾着沮丧和焦虑,要增加紧迫感,及时学习新技能以应对挑战。还要充分发挥周边可借助的资源优势,向同事、知乎、百度等“专家”请教,梳理工作流程和关键环节。梳理清楚后,你再下手进入就相对轻松。
当挑战不足时,为避免无聊和无感状态,自己要创造提高挑战难度的机会。可以通过延迟考核、交叉验证、不同形式、不同情境练习等方式,适当增加挑战难度,促使自己更快进入心流状态。
4、及时迅速得到反馈。
刻意练习理论强调“导师”的作用,就是因为优秀的导师能够根据训练的效果,提供及时反馈,以便改进方法。社交网络、共享平台、用户群体同样也能检验你的工作、学习成果,分享输出你的成果,让用户评论优缺点,更能加速反馈的效率,修行你的行动。
反馈的渠道要进一步多元化,能听得多种声音,对批评和忠告尤其要注意,增加与用户的互动,由单向信息流动变为双方参与的信息演绎,由纯粹知识传播变为锤炼技能、提高品质。
反馈还可以通过自我的反思实现。每天晚上睡觉前,将一天发生的事像过电影一样重新演绎,总结得失,明确改进方向;培养写反思日记习惯,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获得收获。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自己在日有所进。
5、准备活动要有仪式感。
顺利心流状态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进入心流状态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通过固定程序性的激发,引导自身状态进入沉浸之中。深呼吸、听白噪音、轻音乐或冥想都可以作为进入前准备工作。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能放松心神、凝聚专注力的模式。可以想一想生活中你做哪些是最为放松,是听一首歌曲还是做几个伸展运动,或是与家人从事某项活动。通过固定的修炼模式,建立起你与即将从事工作的联系,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做事时才能够实现完全沉浸。
6、减少外界干扰。
外界干扰不利于进入心流状态。在做事前,首先预判有哪些外界干扰,提前阻止和屏蔽,如告知家人给自己预留一段时间,关闭电子设备,让自己处于相对独立空间等。脱离现实的琐事,有利于激发我们进入心流状态。
还要掌握时间管理的窍门,避免因为紧急事件干扰做事的进程。尽量在进入心流之前优先处理重要而紧急的大事情,集中处理那些耗时短而紧急的小事情,避免因拖延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7、找到进入心流的高机率事项。
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会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只有不断实践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才会真正体验心流状态真实的感受。我们可以尽可能开动大脑,尝试做不同事,一方面是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自身真正热爱的事业。有时候,具体哪种事能更多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单纯靠想象、分析和测试都无法知道。只有去做了,才知道。
例如,某人在写作时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可以下笔如神、酣畅淋漓;某人在画画时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思绪在画笔下自由流淌,任何不为所动;更有人流连网络、搜索信息,一路追踪挖掘数据来源。
你需要有意识记录自己有心流状态的工作内容,增加对自己的了解,从而确定自己愿意并擅长做的事。就如同肌肉训练或日常习惯,随着时间推移,进入心流状态的增多,训练大脑进入和停留在心流状态的次数越多,进入心流状态就越容易。
8、适度跨域舒适区。
一味处于舒适区,只会提高自己对事情的掌控感,但不能实现持续的进步。如果想进步,就必须跨域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你要善于构建个人的挑战阶梯。在经历一个阶段的心流状态后,你会感到自己已经十分熟练控制做事的节奏,出现了一点成就感和自豪感,说明在心流状态中消失的自我出现了。你已经超越了原来的自我,需要进一步拓展认知边界和行动通道。
这时,你需要增加做事的难度,再次进入忘我的境界,促使自身在心流状态下得到成长。这就是从舒适区进入到学习区,经历各种不适后,扩大了舒适区边界后,再一次循环进入学习区。
心流状态是高效做事的极致境界,可以有初期的不适,但也可以播种加速成长的种子;可以忽略时间飞逝,但也可以延长生命的刻度。
只是,你要做好准备!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