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借助兴趣爱好去结交朋友,是一种最为常见且普遍的方式。而且,我发现自己微信里的好多朋友,都是通过兴趣爱好认识的,并保持着联络。
对于笔者来说,除了读书和写作以外,最喜欢的当属各种各样的运动,而在运动当中,参与次数最多的则是羽毛球。因为羽毛球不但能锻炼全身,还能建立配搭意识。
刚开始参与打球时,一看到那些正反手切换自如、杀球迅猛的高手,我就不自觉地自卑、发怵,害怕和他们交手。后来,正是在周围朋友的鼓励下,才克服了“恐高症”。
慢慢地,我从一个完全不懂规则、接发球的小白,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熟知规则,接发自如的新手。同时,在与众多业界高手切磋、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的球技也不断增长。
但是,我却意外发现:一部分报名打球的球友,通常都会提前10~15分钟抵达,然后他们会全身心地去打球,享受整个观赛的分分秒秒。
然而,打完球以后呢?大部分球友们会选择直接回家,预示着活动的结束。而另一部分球友也会选择在打球后一直聚个餐,彼此认识的基础上深入畅聊。
而我呢,更多时候属于后者,平时喜欢跟更多的球友们一起聚餐聊天,认识更多喜欢羽毛球的新朋友。同时,还能透过简单的吃饭拓展个人的交际圈。
在我看来,如果只参与最前面的打球环节,无疑是单独的、缺乏的,因为彼此之间缺少一个关系的连接和支撑,只能被看作是一个个喜欢打球的个体。
打球后的聚餐,无疑是打球基础上,深入了解、认识彼此极好的方式。因对于国人来说,吃饭不单单是为了填饱各自的肚子而已,还包含着深厚的情谊和关系。
因此,从增进彼此了解、熟悉的角度来看的话,打羽毛球后的聚餐是很有必要的,是整个打球活动的后续和延伸。而纯粹的打球,只有一个技能层面交流与学习。
作为地上居住、忙碌的世人,需要的不仅仅处于不断开拓中的兴趣爱好,更需要群居生活中的关系建立,过一种彼此相顾、彼此服务、彼此相爱的群体生活。
所以,向来看重与人建立关系的我,很享受每次打球后的聚餐活动,并在吃饭过程中认识更多新朋友,深入挖掘、聆听他们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个故事,是何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