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每次临近考试的前几天,我就喜欢一个人在我们家东边的田野里,小水沟边看书复习,有时候水沟的小鱼也喜欢跟我打招呼,祈求者我带它们回家。最早知道《孙子兵法》也是在田野里,拿了周二闹家的旧书,书名不记得了,好像是什么通史,当时也不没看懂,一知半解的,小时候家里闲书不多,接触到的课外书就更少了,很多时候,还是蹭二闹家的书看,还记得曾经他们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
前年看《大军师司马懿》里面荀彧跟司马懿说过一句话,叫:“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觉得很有道理,后来查了出处就是来自《孙子兵法》,开始的时候以为孙子兵法就是关于作战的计谋,奇谋巧计之类的,但后来看了《华彬讲透孙子兵法》明白了之前有很多的误区,同时孙子兵法也是竞争之法,高祖润之时常手不释卷,今试为小伙伴析之:
一、《孙子兵法》主要是讲以强胜弱,而不是讲以弱胜强。
说到兵法,我们自然想到的就是排兵布阵以及用计,想方设法的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打败敌人,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周瑜5万余人就歼灭敌军20万余人,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所以《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了《始计篇》:“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
开始读的时候,认为用兵就在于计谋,要使用诡诈之术,作者认为《孙子兵法》里面说的计并不是计谋的意思,而是通过客观分析提前计算出胜败的概率,也就是计算。
孙子的本意也并不是提倡我们多用计谋,耍小聪明来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在《孙子兵法》中原文就提到这么一个观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人命关天的事,不能轻举妄动,一定要仔细审察。
这句话孙子就是在倡导,人们应该要对战争有敬畏心,评估各种因素,发现自己已经占了绝对的优势了,这个时候才可以开战,所以《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教人们以强胜弱,而不是以弱胜强。
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千难万难,判断最难,动手之前你要知道自己能不能赢,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判断力是创造力的前提,之前看抖音上有人做了很多看似有意思实则无意义的产品,着实惋惜,但是好像关注的粉丝也不少,大概就是所谓的眼球经济吧!其实只有在判断中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人性的弱点,往往是一厢情愿的。
这个思想跟我们之前的认知还是有很大的不一样,我们之前一直听到的都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各种计谋取得的胜利,比如现在大公司、小公司之间的博弈,很多公司也在借鉴诸葛亮的计谋,想着如果用计以小博大,不过作者认为诸葛亮的计并不是孙子所强调的计,孙子强调的是五事七计,那可不是诸葛亮的计谋之计,啥叫五事七计,孙子提出了衡量自己和衡量对手的几个指标:
五事:“道、天、地、将、法”分别指的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五个方面;
七计就是问自己7个问题:这次出兵是不是合乎道义,带兵的将军有没有本事,天气怎么样,地理环境怎么样,军队有没有规矩,武器和对方比谁更强,士兵平时有没有经常操练,军队奖惩机制是不是很明确。
我们再回头看诸葛亮的决策,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诸葛亮的计并不是最优之选,比如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梦想,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掏空了蜀国的国力,最后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倒加速了蜀国的灭亡,冒了这么大的风险去打仗,这在兵法上就是对战争没有敬畏心的表现,孙子兵法里就提到了一点:“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真正会打仗的人,根本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和曲折离奇的故事,都是靠自己的实力去碾压对手。
这也就是曾国藩曾经说的:“结硬寨、打呆仗”,真正的战争在开战前J就胜负已分。
二、等待,很多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
古代欧洲著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名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但是作者认为孙子兵法很多内容都体现了等待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等待比进攻更重要,比如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句话可真绕,但是意思很重要:古代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先管好自己,把自己防守的严严实实的,摆出一个不可战胜的形,然后等待时机,攻击敌人。
等对方失误,等时局变化,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封神演义》姜子牙让哪吒为将的十万大军种了几年红薯的典故,打大仗是不能沉不住气的,而懂得等待也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就无法理解这一点,总觉得要战斗才是英雄男子汉,认为等待就是不作为,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必须要不断的折腾,这样才能有一种心安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战略焦虑。实际上不出手并不是不作为,这是积累、蓄力的过程,等待自己的力量慢慢壮大,等待对方出现失误,等待形式变化,主要一有机会,果断出手,抓住就打,一击决定胜负,这就是等待的价值,孙子兵法还有一句话把“等”的思想说的很透彻,“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跟敌人相比,自己的力量不足的时候就应该老老实实的防守,等到自己有余力,而且有很多余力的时候,你再发动压倒性的进攻,可以看出来,孙子的战争思想是偏保守的,战斗不能轻易打响,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不该贸然出击,而是要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到有十足的把握的时候,再出手,孙子认为胜利只是手段而绝非目的,战争的目的应该是:降服敌人,实现安定。也就是打赢机场战斗没有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绝对的优势,一次性解决敌人,让敌人丧失战斗意志,才算真正赢得了战争,
对于公司来说,在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就是守,跑去其他领域拓展业务就是攻,就个人而言也是一样,行行出状元,在一个专业里专注坚持,五年成专家,十年成权威这也是守,守得住一个领域,守得住一个位置,就总能活在他人的想象之外。
三、凡是要先以失败为假设前提进行思考
作者认为孙子兵法的出发点,是以失败为前提来思考问题,从《孙子兵法》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第一篇《始计篇》主要讲评估风险,从第二篇《作战篇》开始,讲费用计划,资源保障。处处以失败为前提进行思考的。
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以再图,而害却可能让我们输掉老本,彻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的多,孙子说: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我们的趋利意识总是百倍于避害意识,有人说大不了从头再来,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史玉柱的命啊,现实是很多人破产了,出局了就没发重来了,你手里没牌了,拿什么入局。
《孙子兵法》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意思是你要是出兵十万,就得把需要花费的东西都计算清楚,这些不算清楚,就出兵就很容易失败,还不如不出兵,你看孙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非常的务实,反复的算账,强调战争成本太高最好不要打,就算能打赢,你也得算账看看划不划算,作者认为经营公司跟打仗是一样一样的,也要以失败为前提进行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创业可以专注深耕一个领域,十年如一日,最终成为行业领袖,而另外一些人东一头西一头,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的,最后就成了一个创业失败的专业户,背后的根本还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前者呢,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失败前提的思考者,你跟她说什么,她都觉得有风险,这事干不成。后者是成功前提的思考者,她听到什么都觉得是大机会,是不可多得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害怕错过一直在浪潮中翻滚也未必见起色。
除了保持谨慎避免失败之外,孙子对失败还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学会认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大概意思就是说:你要衡量敌我之间兵力的差距,来确定下一步作战的行动,如果弱小的军队于敌人硬拼,就只能成为强大军队的俘虏,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不要打,只要兵比对方少,那就坚决不要打,速速逃走,先走为上。
这一点跟我们平时听到的故事好像都不太一样,我们现在听到的更多的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狭路相逢,勇者胜......
其实在管理学上呢,这个词叫做沉默的证据,怎么说呢?以少胜多大概率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大概率事件,都是沉默无言的,而那些小概率事件,则往往被大肆宣传。
现实就是现实,现实中你所做的事,有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但是如果会一直输下去,你能不能接受失败呢?宏碁的施振荣先生说过:认输才会赢,输了生活还会继续,输掉的咱们认了,保住和扩大咱们赢得的。
最后你可能以为《孙子兵法》是一部教你怎么取胜的秘籍,但是如果你在兵法中学会了接受失败,才算是真正的看懂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