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写作什么”和“怎样写作”两部分,整体感觉写作什么主要谈写作素材的问题,怎样写作重点谈语言表达的问题。
为什么写作?首先举例写作因生活种种需要而产生,因种种目的而进行。意在告诉我们不要为了写作而写作,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意图目的而写作,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写作什么?写作材料应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实际上是说要以生活为源泉,从生活中获取素材,成为自己的经验。而写作技法等都是极其次要,写作者自己的经验才是根本。这一点与写作因生活种种需要的目的是相吻合的,相照应的。
然而,有生活的基础,为何还是写作不出?一是因为写作题目超出写作者经验范围,写作者无话可说,这是出题者不考虑写作者的原因。二是写作者观察生活不够,没有形成深切而正确的经验。
写作素材来源于整个生活,可是如何形成深切而正确的经验?如何从整个生活里下功夫?每天的生活似乎波澜不惊,偶尔来点新鲜事让人侧目兴奋,然后又归于平静。可这样的情形必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所致。如何从平凡的几乎没有变化的生活里发现不同的,新颖的,有价值的素材?我认为还是离不开观察训练,离不开静态观察训练与动态观察训练,在观察训练中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于平凡中捕捉到伟大,于相似处捕捉到差别,于热烈中捕捉到冷静,于痛苦中捕捉到成长。敏于感受,细于捕捉,都需要坚持不懈地有意训练,相信时日久了定能练就深切,功夫深了定能练就正确。记得有个孩子将发生不过一分钟的镜头捕捉到作文里:出门时母亲止住正要跨出门坎的父亲,弯腰系了一下鞋带时,父亲顺手给母亲捋了一下耳际滑落的鬓发,母亲羞红了脸微笑着招呼孩子出门。文章读来,顿感作者敏于感受细于捕捉的功力,情感温馨,画面美好,语言动人。如果让孩子们每天捕捉一个画面并能体察其意义价值,将观察、感悟、提炼结合起来训练,孩子们会没有生活经验吗?当然,书里看到的素材也可进行阅读、感悟、提炼的训练。问题在于能否坚持,坚持必有效果。
怎样写作?叶老很是强调锻炼语言习惯。从孩子们作文语言上看,不少素材还不错的文章就是读着费劲,改也无从下手,只因语言不通。其情形与叶老列举的几种情况一致。看来要学习语言习惯,不仅要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还要落实;落到细处,落到实处,落到随时随地。不仅要进行自己“连续五分钟说话”,还要听人家的语言,读人家的文章,更要注重诵读训练,方能练就好的语言习惯。
原来我总以为语言学习重在天分,表情达意也是因人而异。有一年在江南大学国培学习时遇到一位语言表达很好的老师,向其学习取经时才知,语言习惯真的是训练出来的。今天读到叶老介绍的方法,才明白那位老师曾经的语言习惯训练就是用的此法。
作为语文老师语言习惯更显重要,我深感自己需要加强此方面学习和锻炼,我还希望能给我的学生以此方面的有益训练,教学相长,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