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师”
《论语·为政篇第二》第十一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在《论语》一书中,出现19次,涉及13章。说子张(颛孙师)的“师”共4次,指乐师的8次,指主管刑罚官职的“士师”2次,指军旅的1次。剩余4次分别为:
2.11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22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36章:“当仁不让于师。”
19.22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这四个“师”是不是都是指“老师”呢?
我认为:不一定。除了19.22章理解为“老师”,无可置疑外,其余三个都不宜理解为“老师”。前二者应理解为“榜样”,或者“效法”、“学习”,“当仁不让于师”的“师”,应理解为“官,长”,长者当然包括老师。为什么?
《古代汉语词典》对“师”的解释:师(師): shi军队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为师。《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引:泛指军队。《国语·周语上》:“战于千亩,王~败绩于姜氏之戎。”②众人。《诗经·大雅·韩奕》:“溥彼韩城,燕~所完。”《汉书·元帝纪》:“天惟降灾,震惊朕~”③老师。《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死而遂倍之。”(倍:背。)《国语·晋语一》:“父生之,~教之,君食之。”@又:以......为师。《吕氏春秋·尊师》:“汤~小臣,文王、武王~吕望、周公旦。”@又榜样。《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述往以为来者~也。”@又:效法,学习。《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今而学古。”④有专门技艺的人。《孟子·告子上》“今有场~,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焉。”苏轼《石钟山记》:“而渔工水~,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⑤官,长。《尚书·益稷》:“州十有二~。”《管子·权修》:“乡置~以说道之。”⑥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坎下坤上。《周易·师》:“地中有水,~。”⑦“狮”的古字。《后汉书·顺帝纪》:“疏勒国献~子、封牛。”⑧姓。
如果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师”都理解为“老师”,显得老师的“任职资格”也太低了吧;如果理解成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学习、效法,作为我们的榜样,是不是更确切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强求。学而不思则罔,还是自己思考得来的好,这才叫真正的“温故而知新”。
附:
【2.11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了的内容,并能够从中领悟出新知,这样就可以作为人师了。”
【3.23原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白话】孔子告诉鲁国的太师音乐之理,说:“音乐,是可知的。刚开始演奏时,众音陆续奏出,相合而发;进一步放开,众音纯一而和谐,音节清晰而分明,旋律相续而不断,乐曲完成。”
【7.22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孔子说:“三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选择那好的来学习,那不好的就改正。”
【8.15原文】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白话】孔子说:“从师挚升歌开始演奏,到结束时的《关雎》合乐之曲,我的耳中一直洋溢着盛美的音乐啊!”
【11.15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白话】子贡向孔子问到:“师和商两人谁更贤能?”孔子说:“师啊总是过度了,商呢总是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师更胜一筹吗?”孔子说:“过度了如同不足。”
【11.17原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白话】高柴生性愚憨,曾参生性鲁钝,颛孙师生性偏辟,仲由生性粗俗。
【11.25侍坐·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白话】子路马上回答到:“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外部有军事战争,内部又遇上饥荒。我来治理的话,等到三年,可以让百姓变得勇敢,并且懂得道义。”夫子微微一笑。
【15.36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白话】孔子说:“面对行仁之事,不必与老师谦让。”
【15.42原文】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白话】师冕来拜见孔子,走到台阶时,孔子说:“到台阶了。”走到坐席时,孔子说:“到坐席了。”大家都坐下了,孔子告诉师冕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那里。”师冕告辞离开。子张问孔子说:“这是与乐师说话的礼吧?”孔子说:“是啊,这确实是扶助乐师的礼啊。”
【18.2原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