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1月2日,逐字稿初稿,加第7遍跳读
心得:
整理逐字稿还是会矫情表达逻辑,主动掉进思维误区。但是之前的扩展阅读和清单整理,给了我新的思路。
思维过程是通过大脑实现的,大脑同时具备本能思维、情绪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我们之前一直鼓吹逻辑思维,清单分类时也提到了瘦本能和情绪控制的思维偏误。
但越整理越发现,吹捧逻辑思维不一定是正确的,本能思维和情绪思维也不一定是错的。而是我们应该用不同思维方式应对不同问题:用逻辑思维处理择偶问题会更明智吗?我看不尽然吧,统计学上绝对正确的数字并不能保证幸福。
思维方式的差异,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自己适合的岗位上才能发挥最大潜能,再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去从政也不能能让老百姓都富起来。
18年1月1日,第6遍
心得:
第6遍整理内容,却是第1遍没有翻书。起初很忐忑,不确定是否符合打卡要求。真的上线搜索了相关词条,才发现原来这比读书工作量大。
因为翻译的差别,同样的事例,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义。可惜搜索的结果并没有很大帮助,但替换关键词的过程,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思考,甚至对于清单的分类都有了不同的理解。
先立个小旗,明天开始写逐字稿!
17年12月31日,第5遍100%
心得:
姊妹篇列了清单的83条内容中,例子大部分都东西通用,比较西方特色的也大多可以轻易完成替换,只有6篇不太贴近我们的生活。内容分别为:迷信奇迹、激励过敏、依赖现成、零风险谬误、赢家的诅咒和框架效应。
下一轮会根据相应内容,进行新的补充阅读,寻找分享的切入点,也开始整理分享逐字稿。
17年12月30日,第5遍50%
心得:
知道强调逻辑可能是钻牛角尖,但还是需要逻辑进行整理,所以这次重读的重点是把书中的例子本土化。
试图把52个故事套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中,替换不合适的故事,比如总统竞选。想不到贴切的例子,就先标记存疑,准备下一遍讲给别人听再判断:是东西方差异,还是我的个人体验导致的。前者从分享内容中删掉,后者作为重点,接下来进行补充阅读。
17年12月29日,第4遍
心得:
本书副标题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全书内容也是细分成52个章节论述的,并没有更上层的分类。
在第二遍精读时,我曾按照自己初读的理解进行过分类合并。第四遍本来打算将分类内容梳理出逻辑,为整理逐字稿打好基础。
结果我的计划失败了,52个章节之间并没有强联系 ,与姊妹篇《明智行动的艺术》也没有对应关系。
而且越强调逻辑越发现,牵强附会本来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为了分享避开思维错误的内容,却用思维错误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和连贯性,这真实的讽刺更印证了分享的意义。
17年12月28日,第3遍扩展阅读《明智行动的艺术》
心得:
思维错误和行动错误有什么区别?作者说,其实没有区别。所以,我们把两本书的内容放在一起整理。
从《明智行动的艺术》也梳理了60条清单,其中19条,与《清醒思考的艺术》关联性较强,尤其是数字游戏和认知偏差的部分,作为补充素材。
其中关联内容最多的是因果关系的谬误:一方面是单一因果谬误,把成就和失败都简单归因给某个人或某个事件。另一方面是因果过剩,把简单共时性的独立事件,用牵强的逻辑关联在一起。
17年12月27日,第2遍100%
心得:
除了认知、本能、情感、自我意识、数字游戏等原因会给我们设套,还有一些其他很难被分类的陷阱。今天完成第二遍的分类精读。
这些难以被分类的陷阱包括纠结沉没成本、不作为、盲目行动、用简单因果解释一切共时性问题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选项过多带来的无效选择。
老一辈人们经历了严重的物质匮乏,羡慕当下的极大丰富,我们也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幸福。却没有注意到,过多的选项也给我们的选择过程带来了困扰和拖延。
研究表明:选择范围过大会导致无所适从,一直无法做出选择。比如面对庞杂的货架,顾客无法决定买什么,最终更可能什么也不买。
选择范围过大甚至做出更差的决定,比如原来择偶范围就是同城的同龄的几个人,现在你可以跟全世界任何角落的人谈恋爱,结果呢?离婚率直线上升啊。
此外,选择范围过大还会导致不满。还举婚恋的例子,因为选择范围过大,我们根本无法保证自己做出的是最优选择,所以更容易在选择之后后悔和抱怨。
走出这种困境也很简单,放下对完美选项的执着。生在无限选择的时代,择优制很多时候都不适用,并不是最好的最适合你,而是最适合你的最好。
17年12月26日,第2遍读了57/64
心得:
今天继续精读数字陷阱导致思维偏误的部分。
从小我们就被这类陷阱坑得很惨,记得上学时总是被老师各种批评,很少表扬。据说是因为批评之后会进步,表扬之后会退步,还有数据支持。
事实果真如此吗?第一名很难次次第一,倒数第一想保持战绩也并不容易。只是极端数据趋向于正常而已,与表扬和批评完全没有关系。
除此以外,归纳、演绎、预测都不一定靠得住,我们总觉得数字是最理智的分析方式,可数字也经常欺骗我们。
17年12月25日,第2遍读了48/64
心得:
虽然集体影响确实可能导致思维错误,但是更多时候,只能自己背锅,比如没有看清完整的事实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今天继续精读认知偏差相关的9条内容。
我们总强调自己对环境的影响,比如火热的直播互动,不是你点的歌主播都会唱,这首不会,下一首也不一定会。
即使你觉得自己没这么low,也一定抱怨过酒店中央空调温控不准确之类的。其实很多时候,这些不过是安慰剂效应。空调不是控温不准确,而是控温计根本就是摆设。
另外,我们经常把成功的运气误认为是天赋,其实区分很简单,一是能否长期成功,二是竞争者是否足够少。
17年12月24日,第2遍读了39/64
心得:
我们总是倾向于把成就归功于自己,把过失归咎于环境。这并不合理,但集体影响确实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今天继续精读集体影响的部分。
首先融入集体会激发我们的惰性,如果你觉得足够自觉自律,不妨先回忆一下自己在拔河比赛中的表现。
其次,在集体中,我们可能较少独立思考,至少很难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唱反调会不受欢迎,这确实很难。
毛姆曾说:“就算有五千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明智之举。”要经常提醒自己这一点,别成为蠢事的一部分。
17年12月23日,第2遍读了35/64
心得:
除了情绪和本能,经验也经常误导我们。今天精读迷信经验相关内容。
我们总说做人要吃一堑长一智,但生活中更常出现的情况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惜杯弓蛇影并不会帮我们做出更理智的决定,只会影响行动力。
我们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一种方法是不合理的。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选择路径时要保持客观,不要迷信偶然经验。
其他人的经验也是如此,即使是大多数人的经验。几乎任何截然相反的结论都能找到很多支持的论据,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反驳自己的固有观念,你会发现曾经笃信的不一定可靠。
17年12月22日,第2遍读了29/64
心得:
除了会受不时情绪影响,而陷入思维陷阱外。我们还经常被自己的本能控制,做出错误的决定。今天继续精读本能冲动相关的部分内容。
我们的本能都包括什么?生存权、安全感、幸福感、自我满足……小至自己懒惰、虚荣,大到全球污染、浪费,都可以说是屈从于人类本能的结果。
我们不计代价地追求不存在的绝对安全,滥用公权力和公共资源,打着及时行乐的旗号萎靡挥霍。
但其实更好的策略是只告别长时间也无法习惯的负面效应,对物质和环境改变不期待或只期待短期效果,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
17年12月21日,第2遍读了25/64
心得:
随着故事的起承转合,除了自我意识的不断膨胀,必然还伴随着情绪的起起落落。而这些情绪也可能导致思维错误,今日继续精读情感陷阱相关内容。
无论故事主角是不是自己,我们都会更关注当事人,而不是故事本身的来龙去脉。也是这个原因,输球就换教练,经营不善就换CEO,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总是过分强调人的作用。
而这些被换下来的人有另一种故事,常常是屡战屡败却越挫越勇。这有点儿像感情戏中常见的高潮,被越多人反对,当事人反而爱得更热烈。如果觉得不能理解,就对照一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没有世仇当背景,这段年轻恋人的爱情故事该多么乏味……
即使没有悲剧的基调,看似良好的互动可能也会带来谬误。比如因为对方的恭维或者小恩小惠,而长期加倍回报,这也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情形。
17年12月20日,第2遍读了17/64
心得:
今天继续精读自我意识过强导致思维错误的部分,因为这个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故事性的延续。
在故事中,我们总是把自己当做主角,或者代入主角。谁敢说自己没做过王子、公主的梦呢?王子、公主长大了,却很难从故事中走出来。
主角意识不仅没有消减,还越来越强烈:我们总觉得自己上下班是必经之路是全城最拥堵的区域,自家楼下的银行是效率最低的、自己排的队是最慢的……这都是我们在下意识追求戏剧性的结果。
除了情节追求戏剧性,放大时间、地点的存在感,我们连手里的道具都会放大,只是这种放大比较抽象——觉得自己的车保养得最好,自己买的东西都超值,买了还不会贬值……都经历过二手交易的价格扯皮吧?其源头就是我们高估自有物品、低估非自有物品价值。
心得:17年12月19日,第2遍读了12/64
心得:
今天重读了清单分类中概述和“追求故事性”类目对应的原文,因为这个部分是最出乎我意料的。
在精读之前,我大致的思路是观察不客观全面、先入为主的成见、被情绪蒙蔽、逻辑谬误、躲不开的营销陷阱等。人们追求故事性导致的思维错误,我以前从未意识到。
重读相关的篇章之后,发现我何止追求故事性,简直是戏剧冲突的拥趸!以为自己很有逻辑,其实很多时候都是靠编故事强行赋予意义和因果关系。
比如“机场关闭”和“因恶劣天气机场关闭”哪个情况更容易发生?坦白讲,我的第一反应是后者。为什么?因为有逻辑啊!但是逻辑在哪儿呢……不过加了些故事情节而已。
真正的逻辑应该是:除了恶劣天气,罢工、炸弹威胁、意外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机场关闭,客观分析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明显前者更高。
这让我想到了两千多年前著名的“白马非马”之辩,如今我们都可以很理性地批评公孙龙混淆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甚至用现代数学集合的概念来反驳他。
可惜我们有限的理性只在简单事实面前有效,当多个简单事实被串联成了完整的故事,无论串联的过程中扭曲了多少事实,这“有逻辑、重因果”的故事都成了我们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不信去翻翻每日新闻,简直就是微小说作品集啊!各种意外发生后,大众眼球和媒体焦点永远在主人公生平,没人去探寻事故的具体原因、分析发生几率、对比类似情况、总结预防措施……我们只顾着为倒霉蛋一大哭,却不知道长此以往,谁都可能是下一个!
17年12月18日,第2遍读了序、跋、书评
心得:
今天重读了书的序、跋部分,并找了一些网上的书评来看,为清单查漏补缺,最终从61条扩充至64条。
然后把64条读书清单,标注了原书相关内容的篇章和页码,根据书评补充的部分也一一对应上了。然后根据思维过程的顺序,进行了大致的分类:
包括思维错误概论3条、认知偏差9条、自我意识过强5条、迷信经验6条、本能冲动4条、情感陷阱8条、追求戏剧性9条、数字游戏9条、集体影响4条、其他7条。
明天起会按照分类进行相关篇章的精读,和书中奇闻轶事、新闻数据、名言引用、专有名词的补充阅读。之后会根据精读的发现,继续调整分类和顺序。
17年12月17日,第1遍完成100%
心得: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性、克制、逻辑严谨的人,但读完《清醒思考的艺术》,不禁内心战栗。书中的每一个思维错误中,似乎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作者却说这依旧不是一份完整的清单。
是啊,生活中的思维习惯那么难以摆脱,集体无意识的声音那么强烈,更别说还有各种营销陷阱环绕,不盲从自己的直觉,保持清醒思考谈何容易。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多贝里先生也只是说“最好”,这的确是一种奢侈的期待。
完成第一遍粗读,我一共写出了61条读书清单。每一条都有案例、有原理、有规避方法。但捧着这长长的清单,我们就能不再犯这些错误了吗?我不信。
昨天已经说过了三种思维模式的出现历史和进化过程,今天着重说一下逻辑思维经常出错的原因。虽然我不确定,但在以前,人们的逻辑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因为社交封闭、工作内容简单,社会变动小。
而现代社会已经天翻地覆,20年前,互联网刚刚进入生活,我们还在为自己五六位的QQ号洋洋自得时,绝不会想到QQ后来会兼容游戏、校友录等诸多业务,再被如今的微博、微信取代。
比起信息浪潮的层出不穷,我们的思维迭代是个严重滞后的过程。曾经帮助我们生存、繁衍的逻辑,渐渐变得不适用,甚至成了进步的阻碍。
所以与其把这些清单背下来,时时提醒自己留心注意,结果行动畏畏缩缩。不如将它们简化成几条重要规则,在需要制定工作计划或做出重大私人决定时使用。
这也是我第二遍阅读的主要功课,把清单分类整理,然后在不同类别中,按重要性或影响力排序,尽量争取压缩内容。
17年12月16日,第1遍至第31页
心得:
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分为三种,直觉思维、情绪思维和逻辑思维。因为逻辑思维是人类所独有的,所以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级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更是倍受推崇。很多大企业都有思维和表达的系统训练课程,甚至细致入微的模板。
但我们可能忘了,直觉思维是自爬行动物就有的本能,已经经历了上亿年的进化;情绪思维则是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共有的,少说也有五千多万年的历史;而逻辑思维的出现,即使最早推论到智人时代,距今也不过两百万年。
所以我们对于逻辑思维的运用,其实并没有直觉和情绪那么得心应手:我们对饿不饿、困不困的判断可谓及时准确;对高兴还是哀伤的感受,即使可能因为主动抑制而出现延时,也依旧很少出错;而逻辑思维似乎就是一个悖论,看似最高级最理智,实际却最多错漏!
而我们却总是无视这些错漏,只因自己的高级而洋洋得意,甚至乐此不疲地去给别人摆事实讲道理。还好总有一些冷静的观察者会不时提点我们,《清醒思考的艺术》作者罗尔夫·多贝里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本书中共列举了52种常见的思维错误,一一分析成因,并给出避免错误的方法。
在自序中,他首先定义了本书的核心概念“思维错误”——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偏离最理想的、合乎逻辑的、理智的思考和行为。其中的关键词是“系统性”,因为偶发的错误会造成的损失是相对有限的,而不断重复的错误却可能把我们一次次拉入深渊。
所以我们在确认并修正自己的思维错误时,也大可不必矫枉过正,为某一次的失误陷入自责、懊恼不已。复盘时要注意分辨自己是否具有反复得出相同错误结论的倾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再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也不迟。
在全书52种逻辑错误中,首当其冲的是确认偏误,多贝里先生称其为所有思维错误之父。指人们总是主动接受与已知结论兼容的现实,而忽视与自我认知相矛盾的地方,或者简单粗暴地将其解释为特殊情况。这确实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情形,不得不承认,我自己就深受其害。
书中建议的斗争策略是“干掉你的宠儿”,即罗列自己心中的各种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成功策略等等,然后寻找可以反驳这些信条的证据。干掉自己心爱的理论确实是一件为难的事,但真正聪明的人却不会拒绝。
作为成长中的傻子,我要开始今天宠儿清单的功课了,你要一起来变聪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