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人大附中2018届高三(1)班 王鹤立(欢迎大家报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由于笔者是一个议论文型考生[1],所以在此只针对高考议论文写作分享一些个人浅见,不一定有用,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只是希望提供给大家一些较具实操性的建议,很多都来自于佟世祥先生的教学思路,希望没有曲解先生的原意。
[1]议论文型考生,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题目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写议论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考议论文首先是一篇应试作文,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遵从议论文的行文规范,紧紧围绕题目给定的命题,其次才是个人文采的挥洒和思想的流露,一篇写跑了的文章无论如何精彩都是不可能上一类的,这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归根到底还是一篇文章,一篇有血有肉,有魂有魄,或有情感能动人,或有思想能醒人的文章。俗话说:“求上得中,求中得下”,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作考试草草应付,而不倾注我们的情感和思想,永远不可能写出真正有力量感的文章,我们的写作也就在一开始落入了下乘。
那么,在方法论上我们具体怎样来做呢?为了不跑题,我们始终要牢记“带着关键词行文”,就材料作文而言,忌穿靴戴帽式。在考场上,笔者写作文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看到题目时会在五分钟之内在试卷上写下所有我能联想到的名言警句和事例事实,不管是什么内容,其根本目的都是启发你的论证思路。题目所给其实非常空泛和概化,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实点上才能让我们的笔钻进深处,向问题的核心迫近。
关于选取例子的原则,可以报着“半陌生化”的原则,是阅卷老师可能知道一点点但并不熟悉的或者根本是他不知道的。例如,司马迁受宫刑的例子已经太太太俗了,除非你能直接引用出来文言文的原句,不然不要用它,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关于使用名言的原则,一般抱着“陌生化的名言直接引用、耳熟能详的话巧妙化用”的原则,化用是最高明的引用。
再者,作为受过训练的我们,心中应该有一种类型对应的至少一个写作结构。例如,笔者的时评类作文就喜欢用“现象-原因-事例-升华/联系现实”的行文逻辑,还喜欢每段的首句就是该段的大意。这样的好处在于你非常清楚自己每一段的作用在哪里,议论才能层层深入。这样,我们建立了一篇文章的骨架,我们的名言和例子就可以作为血肉有机地填充进去啦。
最后,对于有理有据,《师说》可以作为先理后据的典范,《伶官传序》可以作为先据后理的圭臬(关于这两篇的分析,可以去听佟先生的课,“起承转合”,“文章之道,正反开合”……不无道理。),但倒不一定要理一段据一段,只要有这两种元素就好了。这样你大概能得到一篇二类的文章。
那么怎么上一类甚至一类上呢?就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要“经营亮点”,老师可以教你跳舞,但是一支舞的灵魂是必须自己探索的,也必然是独一无二的。笔者班上最勤奋的学生有六七本作文摘抄本,万字如一,让人敬佩,就像笔者这样怠惰的学生也有三本左右(先生,对不起!),肚子里没点货,写不出来东西也很正常。
你说不行啊我这马上就要高考了,那怎么办呢?
第一个素材是高一高二老师发的那么多那么多的摘抄文章,第二个是年级每次都要发那么多那么多的范文,自己重新读读,精读几篇格外出众的范文进行有意识的模仿,(例如,笔者模仿《从最小的可能性开始》的结构写出了笔者第一篇还可以的文章),把那些到现在还觉得很有冲击力的句子背一背,天下文章一大抄,拿过来就是自己的东西。这样至少能一类下一类中吧(?),其他的,就看个人的造化了。毕竟“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现在才十二月,大家不要着急,很多时候作文就是一个慢慢摸索的过程,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改出了一篇不错的文章,打通了任督二脉,之后文章就如行云流水,不择地皆可出了。
祝大家的作文写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