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晚上到石家庄,16/17日两天在河北卫视录像,17夜里回到北京,18日安排了四件事,然后就是19日去西安了。去西安是参加《新周刊》的一个活动,活动上我将参与一个对话,聊聊作为一个吃货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是一个可繁可简的话题,繁呢,可以写成一本书,分多个章节,说人说菜说烹饪说厨师,说古今中外名人轶事;简呢,也许就是一句话:认真对待每一餐,尊重食物,尊重厨师的劳动。主办方倒是准备了一些话题,看到那些问题,我还真是要认真准备一下,实事求是说心里话,不装逼。
主办方给出的对谈问题角度: 1、在时间即金钱的观念下,速食快餐成流行之道,很少人会思考一日三餐应该吃什么、怎么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自诩为“吃货”,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您认为应如何享受健康的饮食与惬意?
2、美食之道在于持之以恒的吃货精神,您认为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吃货”?或者说一个合格的“吃货”应该具备怎样的修养?
3、其实很多人都想做一名吃货,但他们认为美食=金钱,经济条件不允许就无法接触到那些名贵的食材,对美食的体验也会产生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4、我们知道,为了探寻美食您常常行走于各地,2015年曾经自驾从中俄边界的黑龙江黑河到云南的腾冲滇缅边界,大约8000公里的路程。谈到自驾出行,很多人会推荐油电混合动力车,可否谈谈您对自驾出行和混动车的看法?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多少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且对于“吃货”这个概念来讲有些过于宽泛了,还真是不好回答。生存压力大,时间成本高,打拼时代的年轻人很难可以放肆的大吃大喝;不同人生阶段对食物的需求认识理解是不一样的,到底应该怎样定义吃货、吃货概念的内涵该有怎样的界定,外延又在哪里?成为自鸣得意表面上自嘲实际上骄傲的一个“吃货”,又岂止是能吃能喝大吃大喝呢?王朔说“我是流氓我怕谁”,那是有底气的自我贬低,当我们嘲笑那些美食家的时候,是否能成为一个有底气的吃货呢?这些还真是要好好想想其中的逻辑关系,否则就会陷入概念的混乱中,把吃饭这件每天都要进行的生存之必须生理需求搞的不伦不类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更没有必要成为这样的吃货。
原本我想聊的话题是“当代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美食家?”,我想借着这个话题梳理一下现当代中国饮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而且我也为此做过深入的思考,写过几篇相关的文章。可能主办方觉得这个话题不够吸引人,或许在谈话过程中会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所以换成了现在这个。如果让我一个人讲,估计有点难,好在是两个对话,有人补场,也可激发谈话的兴致,估计可以顺利进行。无论怎样,我都会认真准备这次谈话的,努力为这次对话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