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背包客,中国人想到的都是西方游客,脑海中的形象,都是一个孤独的身影,或是两三个搭伴而行。但重点,总是脱离不开”没钱”二字。
旅行较多的人,尤其是在境外,你就会发现,这和金钱并没有关系,或者说可能有关系,但不是绝对关系。
背包客,其实是一种旅行的方式。词中有“客”字,原应解释为“做什么的人”,即背包旅行的人,而不应该说成是一种方式。但也正是因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用背包旅行的方式,把旅游变成了旅行。
旅游和旅行有什么区别?度娘上对此做出了如下解释: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就在于: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是行走。旅游是指游玩,通常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任何去外地游玩都可以算。而旅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世界旅游组织对旅行的定义是某人出行最少离家55英里(88.5千米)。
欧美游客更注重的是“行”,而不是“游”,因此你经常能看到金发的西方面孔,背着又大又重的背包,左手手机右手地图,东张西望的寻找坐标和方向。
正是这些背包客,把过去旅游时的星级酒店标配,演变成还可以住国际化的青旅,或是在airbnb上搜索租房信息,不管是公寓、别墅、城堡还是树屋随你挑选, 又或是通过沙发客免费借住,并与房主一同体验当地人的真实生活。
中国人出行,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游”上面。即还属于旅游,最常见的方式是跟团赶景点。旅行社给出的报价既能住到星级酒店,又能看到所有知名景点,还免去问路租车的辛苦,最重要的,是不用担心各国语言不通而造成的不便。
背包客对旅行的要求却有所不同。从出行前的行程准备,到行程中的吃喝玩乐,从大方向到小细节,全部都由自己独立完成。对游玩的选择,不再只专注必去景点打卡签到式的旅游,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精心设计路线。这在大部分人的想象里,是一份头痛无比、无从下手又耗时耗力的工作。而其实,这是一个充实、愉快、又满足的过程。
你去旅行总有一个目的,如参观、散心、增长见识等等。旅行社可以免去你所有的工作,只要付钱就好。但除非是独立成团或定制旅行,否则很难满足你全部的期望。
且不说特价团必含的购物点,每天需要早起晚归、对著名景点的赶场式参观还要限时、即使准时回到车上,不到最后一名游客到位便不能发车、明明报的是全程含餐的豪华团,却感觉从来没有吃饱过、明明做好了预算,回程一看,信用卡帐单多出很多行......可吐槽的内容很多,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列表。
自己制作行程,就避免了以上的种种不愉快。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游览的地点和内容,想停留多久完全由自己说了算。若参观一遍意犹未尽,还可以重复参观直到满意了满足了为止。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很喜欢历史类,每到一个国家第一站必去国家博物馆,先了解到这个国家详细的历史,再去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在欣赏各国建筑的同时,对这个国家的背景、文化、风土人情等全部了解到,还能避开常规景点拥挤的人群。虽然没有在标志性的建筑面前留一张“到此一游”照,但旅行的收获,却远远超过其他游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相片留底式总结。
背包客的旅行,是出于对自己的旅行负责。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的时光,都跟随自己的心情和喜好。即使在沙滩上发呆一天什么也不做,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旅行方式,那整日吹吹海风无所事事,就是最幸福的时光。
这种为了旅行而旅行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旅行。
无需为不必要的等待而叹息,你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到达你期望的目的地。
旅行的每一个瞬间都由自己用心安排,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又有成就感的过程!
如果你很注重旅行的质量,而不是做一个匆匆过客,你会愿意多花一点时间,从性价比出发,对整个行程做出合理规划。
你可以既是个精于理财的生活高手,又是个超级会玩的旅行达人。而这一切,并不会花去比跟团游更多的成本。
通常,团队游结束后仔细计算花销,往往比报价单上高出很多。而背包客们却可以对金钱随时掌控,只花自己想花的钱,不必为一些不得已或不得不的开销而买单。
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多的快乐,如果用在旅行上,那说的就是背包客的旅行。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奢华游,选择权在你,你才是旅行主题和方向的掌控者,而不是行程单或者导游!
现如今对于背包客,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耳闻或者了解,甚至越来越多的接触。在欧美国家或是东南亚国家这已经司空见惯。但在中国,这还是一个新的概念和形象。
中国人外出旅行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特:团队游、拉杆箱、披肩、丝巾、雨伞、遮阳帽......仿佛这已经成为一种标签,不需要一张口就是大嗓门的中国各省方言,只要看这些标志,以及景点时各种拍拍拍,商场时各种买买买,就可以马上将中国人区分出来。相比较日韩游客,中国游客简直是个性自我的代名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自嗨,用来形容国人旅行时的状态,再贴切不过。
作为中国游客中的异类,背包客的典型,我在境外从未被认为是中国人。我常和朋友笑称,这是每次旅行中必不可少、也最好玩的一部分。
每天被数次询问你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由开始的认真解释,到后来的打趣反问,由此开展一段妙趣横生的对话过程。
记得在尼泊尔时有位本国人好奇我是哪里人。在日韩都被否定后想了想问,那你是香港人吗?我说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又问:那你是台湾人吗?我答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接着问:那你是西藏人吗?我再科普到:西藏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他看起来像毫无头绪泄了气的皮球,无奈的问:那你究竟是哪里人嘛?我笑着提醒他:我的中国特征就这么不明显吗?他还是不相信,坚持你肯定不是中国人!看来,得坐下来上一堂课或是看了护照才能相信了。
在近日刚刚结束的旅行中,国籍游戏已经从日韩二选题升级为越南还是菲律宾的标准ABCD四选题了。被异国人民猜测是日韩游客早已习惯,但被越南人认为是越南人,被马来人看作是菲律宾人,这是该恭喜我长相太过国际化?还是笑我肤色太有亚热带国家的特征呢?对此我对每一位好奇本人国籍的热情人士追问了原因,答案总结如下: 1、我的长相确实不像中国人;
2、中国人通常不会一个人旅行;
3、中国人基本不会说英语,无法进行完整的对话;
4、中国人说英语口音很重,还需要借助手机等翻译软件;
5、中国游客基本不会一个背包一本书,说走就走、走哪算哪的旅行;
6、中国游客绝不会只躺在沙滩上,就为把肤色晒出一身古铜;
7、不赶路、不购物、坐公交、乘地铁、吃喝如同本国人、爱走大街小巷,没有各种自拍、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每个人都会同时给出几种答案,不管哪一条拎出来,都不具备中国特色。
关于英语这一点,每次我都会花上不短的时间和对方解释,中国在多年前就已经设立了英语课程,现在的孩子从进幼儿园就是中英文教学。至于不会说,除了个别同学不感兴趣外,与上学时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引导有关。在每天无数次被教育开口前要先想好语法对不对、发音对不对之后,曾经的一腔热血,终究耐不过老师的一次次指正,变得越来越胆怯,害怕说出口,羞于说出口。以至于很多高考状元,也学成了哑巴英语,如同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纠正完好奇者对国人在英语这件事上的误解后,再逐条解释其他原因。呃...没错,这些确实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但正如同今天我一个人旅行一样,未来,很快,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背包客出现。
现代人对旅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行程的品质越来越看重。关于旅行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也不再只限于旅行社。更多人追求心灵的释放,而非“你去过那里,所以我也要去”的心理。
在不为晒图,只求放逐的自由背后,是传统习惯在顺应时代的变化。正如人类的发展史上,精神文明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升华。
中国人对于旅游的态度,已经由改革开放时的小资心态,变成今天消遣放松的一种常见形式。不久的将来,旅行会变得更个性化,多样化,也会有更多的背包客出现,这是毫无疑问的。
祝愿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能够“游”出自我,“行”出风格!
但愿我不再是中国游客中的异类!我只是亿万名中国游客大军的一员。
我是背包客,我为自己的旅行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