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是憧憬着远方,总想着一定要出去走一走、瞧一瞧,看看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界。从初中开始,我就住校,一周回去一次,渐渐的离家越来越远,一个月、半年、一年回去一次。考大学报志愿时本想报的远远的,但是那届考试特殊,心理没底,选择了重庆,当时就一个想法,怎么着也算是出省了。第一次家里人开6个多小时从绵阳到重庆,很激动,觉得大学校园好大,比高中大多了,尤其是体育场,高中学校只有泥路当操场,大学却有着很大很好的体育场,第一次去重庆解放碑,灯火通明,那高高的楼得仰头才能看到全貌,人潮涌动,各种小吃和商店,我们一阵感叹,感觉找不到方向,像极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大三参加港大的夏令营,一直都觉得自己是运气超好才能免费参加。那时候知道要去香港,非常激动,自己可是TVB迷呢,从电影电视剧里看到了香港,一个发达、地小、人多、什么都贵的地方,一个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机制的地方,但真正要去了,还是不知道要准备什么。我拉着同学一起逛街买衣服、化妆品,当时很蒙圈,不知道什么样的衣服合适,纠结许久。第一次去办护照,照片拍的很傻,第一次坐飞机,同行的一个同学父母给我们每个人办了国航的会员卡,想不到N年后,我找到了那张卡并重新用上了,一种隔断了许久的缘分又连接上了,第一次去了很多城市:香港、深圳、温州、杭州、北京,第一次出远门,感觉自己好土,去了香港才知道他们都穿的很素,而我买的花花绿绿的衣服简直不敢穿出去,走到香港街头,居然被人叫师奶,真是疯了,我那时候才21岁呀,第一次参加长桌宴会吃西餐,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拿刀叉,只能放慢自己的节奏,等别人开始了我再学习。第一次参加那么多的英文会议,英语不行,听的似懂非懂,有时候还打瞌睡,带着无比敬佩的心情看着其它同学点头、大笑、积极提问、参与讨论,真是很惭愧,呆萌样来形容最恰当不过。那次真的是人生中一次开眼界,看到了发达地区、优秀人才是什么样,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在重庆呆了5年后,当时要选择回老家还是去另外一个城市重新开始,我那不安分的心又躁动起来,我想要去一个大城市,一个没有去过,一个没有重庆的陡坡的地方,于是选择了上海。怀着忐忑的心,揣着几百块钱,一个人提着一个大箱子就那样去了,到了上海,那叫一个激动,那马路好宽好平呀,终于不用倒拐了。在上海一呆就是7年,我的青春都在那里了,这期间也去过很多城市出差,从北到南,去过几个不同的国家:土耳其、越南、印尼、德国、缅甸,每去一个地方,我都告诉自己要怀着一个空杯的心态好好感受不一样的东西,看到过很多新奇特别的建筑,领略了不同的文化,看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后来到缅甸做项目,经常往那边飞,一呆就是一个月,租的是居民楼,所以我有机会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看得多了,才慢慢了解了真实世界和真实的自己。每个城市、国家都各有各的好和不好,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如小时候想象中的乌托邦式的远方,觉得那是一个存在,是可以去找寻的,但看得多了才发现各种选择和人生都有好与坏,发达国家如德国确实有很多好的一面,系统成熟,福利好、空气好、人少、制造业产业夯实,那里的人们看重生活和家庭,不会为了工作连命都不要或牺牲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周末都会带着家人到郊外去亲近大自然,和小孩一起玩耍,但那里也少了活力和人气,晚上八点后商场都关门了,周天不营业,街上也见不到几个人,人工成本很贵,吃得选择少,传统行业稳定成熟,但新兴产业则动力不足,给年轻人拼搏的机会少。再说第三世界国家如缅甸,他们有佛教信仰,非常虔诚和有安全感,相信佛会保佑他们,他们朴实、善良,知足常乐,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人生没有太大的动力,做事向后看,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下,所以经济发展慢,做事效率低。有了比较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真正是个中国人,还是喜欢国内的生活,尽管国内有很多不好的地方:空气环境差、食品不安全、社会福利薄弱等,但也有吸引我的多样性,第一到第四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有很多机会去尝试、实现自己的梦想,有美食美景,有人气人情味。所有的一切体验都是为了更了解自己,无论我在重庆、上海、缅甸还是其他国家,最舒服的状态就是做着喜欢的事情,有三五好友偶尔聚聚,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回归本来的自己,无需和别人比较和做别人。所以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多出去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了开放的拓展才能找到自己的专注,专注自己本来有的,专注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好好做自己。
最终才发现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内心,自己本来有的就是最好的。很多人往外看、往外求,总是看到现在的不好,外面的好,两者比较下就形成一种逃离的思维和生活模式,总想着要逃出去去追寻外面的世界,觉得那是更好的,从来不会静下心来去感受现在拥有的一切,在一种状态没有办法呆太久,于是就产生了逃离去他处的冲动,有的人行动派的,就会频繁的换环境,永远在奔波,从未静下心来去生活,有的人因为害怕那种不确定性,不敢采取行动,于是一直纠结。生活方式如此,职业选择也是如此,有人重复着逃离的模式,对现在工作有诸多不满:不喜欢现在的老板、办公环境不好、工资太低、没有发展空间,不是我喜欢的,没有激情等等,而看到很多其他职业的PS照,只看到了光环没有看到背后的艰辛,比如开咖啡馆、当自由职业者、创业、瑜伽馆等等,于是一头栽进去,到头来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啊,于是又产生了逃离的想法,继续寻找那份完美的,自己的最爱职业。其实,深层次来看,是太贪心,追求完美,没有看到人生无常和我执,无论是工作、职业、配偶、小孩、家人都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没有完美的东西,如果放宽心,放下执念,去看到有的部分、喜欢的部分,去接纳和调节不喜欢的部分,那就已经是很大的修行了。
专注的去享受、品味生活,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慢的下来,有那个心境和能力去品,我们总是特别忙,上海上下班的地铁让人叹为观止,非常的挤,大家都行色匆匆,在地铁里大部分人看手机,有人打游戏、看剧,有人睡觉,有人看书,不浪费一分一秒,节奏很快,就像是挤地铁一样,就算你想原地不动,但是周围的人和环境都会逼着你往前快步走。现在是知识最便宜、大爆炸时代,无数的知识大咖,IP训练营,开网课,一个月不看个几本书都觉得浪费了生命,偶尔停下来无所事事的时候会有莫名和强烈的空虚感。相信很多人都很久没有好好泡个茶喝,捧着看本书,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不看手机、电视,不聊天。有时候我们需要忘记时间,不刻意追求快或者慢,而是做好当下的事情,感受心流体验,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无用之用,享受过程,计算时间、钱等应在事前或事后来决定,才能沉得下心,无我。吃饭就只是专注在吃饭上,去感恩食物,去感知食物的味道,体会给我们带来的能量。专注在此刻能做的最好的事,而不是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专注是带有洁癖的进取,不是无聊。
为什么要去感知和珍惜,因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一次性,机会的珍贵在于它的有限性,因为有限才会更加珍惜,正如孔夫子所说不知死焉知生,如果我们没有死,这种无限会让我们慢慢失去感觉,变得麻木,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就像摆脱地心引力处在失重状态但也有束缚:失去了方向。人生有两大悲剧:得不到想要的;得到了想要的,但慢慢失去了当初的兴趣。完美和残缺才是本真的状态。要让自己保持那种珍惜感,我们可以去创造稀缺感和有限感。
人生而自由,但同时在枷锁之中,这是人的宿命。看上去有很多选择,但其实没有太多选择,是戴着镣铐在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