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娘为你守江山
第六节 大政治
王钦若死后第二个月,张知白被任命为宰相。朝中宰相为王曾和张知白两人。张知白虽然进位宰相,可是上朝的班次却在枢密使曹利用之下。
这里面有缘由。当初王曾刚入相时,兼任“会灵观使”,曹利用以枢密使兼任“景灵宫使”,景灵宫比会灵观更贵重,尽管王曾为次相,班序却在曹利用之下,朝臣多有议论,曹利用沾沾自喜,我行我素,毫不在意。
不久,王曾进位昭文馆大学士,兼任“玉清昭应宫使”,玉清昭应宫的地位又比景灵宫高。
任命下来后,王曾进殿面圣拜谢,朝中大臣也需要一同朝贺。可入朝排班时,曹利用还想排在王曾之前。
自古到今,排排坐都是政治敏感性极强的问题。因此上朝前,曹利用和王曾争排位,让主持班序的官员閣门使很为难。
一位是宰相,一位是枢密使,哪一位都是他这个閣门使得罪不起的,两人都要争第一位,閣门使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刘娥与赵祯坐在承明殿里,久不见大臣上朝,便派身边的内侍到殿门口催促,閣门使更加惶恐难断,额头冒汗。
关键时候,王曾作为政治家的敏锐和果敢立即显露出来,他对閣门使抗声道:“你只管上奏,说宰臣王曾率群臣入殿!”
王曾突然发话,曹利用茫然不知应对,閣门使见曹利用没有出言反对,顿时如释重负,依言唱班,曹利用只得仓促跟在王曾后面,其他大臣陆续鱼贯而入。
班序定下后,曹利用懊悔不已,又怏怏不平。赵祯听说后,派人安抚曹利用,并确定曹利用班序在王曾之下。
王曾成了首相,曹利用骄横霸道,仍然位列王曾之下,次相张知白反而在曹利用之下了。
曹利用不知进退,让刘娥心生不悦,几天后,从河阳召回张耆,也任命为枢密使,曹利用担心张耆是来替代自己的,心里开始后悔和害怕起来。
十二月底,殿前副都指挥使杨崇勋,到中书省汇报工作,当时天下完雨,刚刚放晴,道路湿滑,杨崇勋脚蹬军靴,满脚泥泞,王曾一看,微微皱眉,也不请杨崇勋坐下,等他谈完工作退出后,立即上疏奏了杨崇勋一本,说杨崇勋失仪,请送宣徽院问罪。
第二天,王曾入宫奏对,又请皇帝传诏不追究杨崇勋的罪责。王曾的意见一夜之间反转,赵祯被王曾彻地搞迷糊了。
王曾解释道:“杨崇勋一武夫耳,不知朝廷礼仪。臣所以弹劾他,是作为宰臣整顿朝廷法纪王纲;陛下宽释他,是作为人君宣示朝廷恩德。如此一来,则仁爱归于君主,政令施于臣下!”
王曾说的其实是帝王心术,赵祯聪明睿智,立即恍然大悟。
公元1026年六月,开封大雨,河水暴涨,京城内低地水深数尺,许多房屋毁坏,也有居民溺死,致使人心惶惶。好不容易渡过难关,第二年六月,京师附近又大旱,田园枯焦,瘟疫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枢密副使晏殊上疏,提出张耆不能担任枢密使,指责朝廷任用重臣错误,所以惹得天怒人怨,异象横生!
刘娥入宫前,曾经被真宗安排在张耆家雪藏了十多年,张耆眼光长远,像服侍亲娘一样对待刘娥,刘娥对张耆十分感激,现在大权在握,难免授张耆高官作为最好的报答。
可晏殊突然来这一手,让刘娥难以下台。
几天后,晏殊被罢免枢密副使的职位,贬为知宣州,几个月后改为知应天府。罢免的原因很简单,晏殊揍人了。
晏殊作为朝廷重臣,一介书生,怎么会糊涂到动手打人?打的又是谁?
原来,上疏第二天,晏殊随驾幸玉清昭应宫,他的侍从带着他的笏板没有及时跟上,晏殊暴跳如雷,拿起笏板劈脸打过去,侍从和笏板亲密接触后,被打掉两颗大门牙,堂堂朝廷大员动手打人,说不过去啊!于是御史弹劾,晏殊降职。
晏殊此举,显然是有意而为之,里面具有很大的政治学问。
晏殊上疏并非不识时务,而是代表士大夫们说话。皇帝年幼,太后垂帘听政,作为朝中正直、忠心于赵家江山的重臣,时刻得警醒刘娥,江山姓赵不姓刘,你只是负责看守,不能喧宾夺主。
但这种直裸裸的指责,无疑让刘娥骨鲠在喉,难以下咽!晏殊人品贵重,说的又是从赵家江山着想,刘娥再生气也不能借此处罚他!晏殊便出演了一出打人的好戏,实际是给刘娥找台阶下!
我晏殊作为大宋忠臣,有必要给你太后提个醒:做事别太过火,我们都盯着呢;但我这个举动,确实是厕所里跳高—过粪(份)了一些,恰好我打人了,你把我撸了吧?两人心照不宣,你好我好大家好!这就是政治的妙处!也可以说是演给赵祯看的!赵祯如果连这出戏都不能看懂,那就枉为皇帝了!
佐料:公元1027年,晏殊到南京(北宋东京为开封,西京为洛阳,北京为大名府,南京为应天府)任留守,并知应天府(河南商丘),并没有闲着,他做了一件继往开来的大事,就是极端重视书院的发展。
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当时,范仲淹为母守丧,居住在应天府宁陵县。
晏殊久闻范仲淹才名,力邀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
应天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了大办教育的先河。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晏殊扶持的应天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同年,应天府书院学生王尧臣、赵鰖分别中得状元和探花。其他北宋名臣如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都出自应天书院。
公元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