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后勤老师常常会碰到一个孩子围着他问各种问题,每次他都会耐心解答,渐渐地,这个孩子成了班里的“小能人”,一些简单的维修他都能搞定。老师不由得思考:是否可以开发一门“维修课程”?把有兴趣的孩子们组成一个社团,让孩子们学习使用工具,教师在背后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不仅解决了班级的实际问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生活常识等方面也会得到提高。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们更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个体的“不一样”,怎样让这些“不一样”被关注、被激发?只有课程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往,由专业人员开发课程、教师执行的方式,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批量生产”,无法关注到具体的个体。只有教师具备备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使课程真正在孩子身上发生力量。所以,在未来学校的课程结构里,将更多涌现出这种自下而上的、由一线教师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开发的、承载“全人”发展功能的课程。课程开发必将成为老师们的必备能力,一线教师将由被动的课程执行者,逐渐升级为课程的“首席开发师”。
那么,教师做课程开发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
1--厘清活动与课程的关系
讨论“教师节课程”时,老师们一口气列举了五六个活动,接着便一脸茫然,我们抛出话题追问:“咱们一起看看每一个小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片刻,老师反应过来:“情景剧表演的目的不是很明确,是不是可以去掉?”然后大家开始梳理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最后确定目标为:理解老师的爱;学着表达爱;将爱变成行动。由此诞生了为期一周的教师节课程:
【活动一】校园广播里传来小朋友稚嫩的声音:“亲亲杨老师,每次看到您带着一年级小朋友做游戏,我都会很难过!为什么您不教我们了呢?不过,看到您教一年级那么辛苦,我们不怪您,因为弟弟妹妹们更需要您!”
——给孩子一个学会爱、表达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这种温暖住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并传递得更远。
【活动二】清晨,一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回到幼儿园,跑上前去拥抱老师,送上亲手制作的卡片,和幼儿园老师聊着小学里的老师、同学。接着,“小老师”体验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忙开了:有的哄着哭鼻子的小妹妹,有的给弟弟妹妹们讲故事,教他们拼拼图、摆放凳子……
——每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都会让孩子们慢慢调整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从而学会传递爱,懂得回报爱。
【活动三】教师节当天大课间,二年级孩子们统一着装,手捧鲜花和手工贺卡,一路迎接,一路拥抱每一位老师至操场前台,演唱一首《老师》,让心融化!更让大家震撼的是才艺教师临时组建的乐队表演,略带沙哑的歌声,给力的吉他、非洲鼓、电子琴伴奏,阅读明星教师分享“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切,不断涤荡着师生的心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就是学习活动,但课程绝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活动,而是与目标紧密结合的学习活动串联。
2--抓住每个课程的“支点”
如果把课程比作撬开孩子成长密码的杠杆,那么,一定有一个最合适、最能使杠杆发力的支点。老师们在做课程设计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这个支点,将力量集中到这个点上,从而使课程发挥它神奇的力量。什么是课程的支点?我们认为,课程支点就是每个课程中跟目标紧密结合、最能突破目标的那项活动。
四年级老师们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感恩和责任意识,开发了“十岁课程”。课程由三个核心内容组成:爱的体验——保护蛋宝宝;爱的互换——打工挣钱养宝宝;爱的呼唤——亲子集体生日会。其中,“爱的互换”便是这个“十岁课程”的支点:老师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隧道”,成30年后的自己。孩子们需要开始工作挣钱照顾自己的“孩子”,每位“爸爸”或“妈妈”,在10多个工种里,通过层层“面试”获得相应的工作机会,并通过努力工作得到相应的“工资”,再将所得工资换取“孩子”的奶粉、教育、游乐、服装等。一天下来,许多“父母”都感受到挣钱的不易,也体会到了作为父母的艰辛。
之前,老师们在设计课程时,关于“爱的互换”这一内容,前后共经历了四次讨论、梳理,甚至模拟预演,努力挖掘这个内容里最能突破课程目标的点,并将其做深、做透。果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爱的互换”内容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再配合其他两个内容的铺垫与升华,孩子们的认知和感受才会如此深刻。
3--让知识和能力发生链接
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能力需要课程活动来转化,因此老师们在设计课程时首先思考,怎样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发现和探究学习,从而形成孩子成长所需的关键能力。
三年级以“中秋节”为契机开发、实施“传统文化课程”,各科老师围坐在一起寻找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最后确定:阅读绘本故事《月亮灯》《我带月亮去散步》《嫦娥奔月》;诵读月圆诗,举办“我是朗读者”活动;学唱《八月十五月儿圆》《明月几时有》等经典歌曲;美术课设计造型各异的花式纸盘月饼;巧用数学估算知识亲自做月饼,敬茶共赏月等课程活动,把知识巧妙地渗透,使学生轻松吸纳,不仅了解中秋节来历和民族文化,深度学习并运用了各学科知识,同时也收获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学习理解力。
接着,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学到“十二生肖”这一课时特别感兴趣,便抓住课程“支点”,师生共同设计了一场“十二生肖欢乐会”。孩子们立马采用各种渠道搜集十二生肖的知识,三五成群地聚拢编写剧本,排练课本剧、顺口溜、快板、歌曲,有的孩子还求助家长和老师精心准备了服装、道具。
丰富的课程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让他们充分感受了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其创造力与合作力。
“教师即课程”。如果说课程是孩子成长的“跑道”或“轨道”,而教师则是跑道的建设者或轨道中的“齿轮”。因为学生的个性是多元的,发展的需求也是多元的,所以,课程开发必将成为未来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将成为课程的首席开发师,需要不断地发现和挖掘资源,设计多元课程,满足孩子个性需求,吸引孩子人人参与,让课程轨道带领孩子奔跑!
本文转载自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8年3期
更多课程信息请添加王老师微信:189 2345 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