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2016
序
1. 我们高估我们的学识要比低估我们的学识频繁得多。失去某种东西的危险要比获得某种东西的前景更能促使我们加快速度。
幸存偏误
1. 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2. 当足够多的科学家调查某种现象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一些研究纯属巧合地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统计结果-如喝红葡萄酒和长寿之间的关系,这些(错误的)研究立即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这就是一个幸存偏误。
3. 幸存偏误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
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1. 职业游泳者体型完美,并不是因为他们锻炼充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
2. 女模特拍广告也是如此。正是因为这些模特天生丽质,才会被选来拍广告。美丽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结果。
3. 结论:凡有人讴歌某种值得追求-去,如强健肌肉、美貌、高收入、长寿、影响力、快乐,你都要看仔细。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镜子。你要诚实地对待自己。
过度自信效应: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1. 84%的法国男人都声称自己是高处平均水准的好情人。没有过度自信效应时正好是50%。
2. 不存在相反的不够自信效应;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不仅乐观者会受到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就连自称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只不过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罢了。
3. 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在筹划任何事情都从悲观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
从众心理: 就算有数百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1. 从众心理是指: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会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 这当然是荒谬的。
2. 我们过去的进化过程证明了这一行为是生存良策。假如5万年前,你和朋友们在野外狩猎,忽然,你的伙伴们全都跑了,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坐在原地思考一下,看到的狮子是不是危险的动物吗?不,你会跟在你的朋友们身后奔跑。
纠缠于沉没成本,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
1. 一位朋友被感情折磨多年,一次次被女人欺骗,又一次次原谅,他解释“我在这段恋情中投入了那么多感情,现在离她而去是错误的。“这是典型的纠缠于沉没成本。
2. 股市投资人也经常成为沉没成本的受害者。当股价高于买入价时,就卖掉股票;当股价低于买入价,就抱住不卖。这是不理智的,唯一有效的是股市未来的前景(股票未来的价值)。
确认偏误之一: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你要格外小心
1.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 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会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观点。
2. 最好像达尔文那样做:他年轻时就习惯于系统地克服确认偏误。一旦他的观察与他的理论相矛盾,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它们。强迫自己在30分钟之内记录下与他的理论相矛盾的观察。他知道,大脑在30分钟后悔主动“忘记”反驳证据。
确认偏误之二:干掉你的宠儿
1. 记者报道文章,就会抛出廉价理论,再提供二三个“证明”。如:“谷歌如此成功,是因为这家公司拥有一种创造性文化。”于是他会去找出两三家同样有创造性文化并成功了的公司。但他不会努力挖掘反驳证据,就是找出提倡创造性文化却不成功的公司。
2. 结论:请你与确认偏误作斗争。请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痛苦的,但是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权威偏误:你为什么该藐视权威
1. 权威也会出错。出错是人类的通病,但是我们面对权威会将独立思考调低一级。面对专家意见时我们往往会比面对其他意见粗心许多。我们会服从权威,哪怕实在理性或道德上毫无意义的地方。这就是权威偏误
2. 遇到专家,都要设法挑战。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对比效应:你为什么最好别找模特儿等级的朋友一起出门
1. 当我们同事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
2. 在超级名模的广告轰炸下,连漂亮女人都会觉得自己魅力一般。如果见男人,就不要让你的模级的朋友陪你一起出去。男人会因此发觉不到你的真是魅力。
现成偏误:你为什么宁可用一种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1. “他终生吸烟,每天3盒,却活到了100多岁。因此吸烟的危险不可能有多大""汉堡是安全的。我认识一个人,他住在白沙岛中部,他从不锁门,哪怕出去度假都不锁门,他家还从未失窃过。”这些话是想证明某种东西,但它们其实什么也证明不了。这么讲话的人,就是犯了现成偏误。
2.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3. 应对方法:请与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与你拥有截然不同经验的人合作。因为你独自战胜不了现成偏误。
故事偏误:为什么就连真实的故事也是骗局
1. 人们显示通过故事解释世界的。神学比哲学更古老。故事偏误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它们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
2. 从自传到世界大事- 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实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
3. 应对方法: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自问: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事后诸葛亮偏误:你为什么应该写日记
1.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2. 请你记日记。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你会惊讶你是个多么糟糕的预测家。另外,请你也同样读历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记、剪报、备忘录。这会让你更好地感觉到世界的不可预见性。
司机的知识
1. 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
2. 结论:请你不要信任司机的知识。请你不要将公司新闻发言人、爱出风头的人、新闻播音员、唠叨鬼、花言巧语者、爱说闲话的人与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搞混。你怎么能区分出来呢?这里有个明确的信号。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他这么说时不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带着一定的骄傲。
控制错觉:你实际上控制的少于你以为的
1.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
2. 那么你呢?你控制了你的生活吗?你实际控制的很可能比你以为的要少。因此,请你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回归均值
1. 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 ,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结果偏误:请忽以结果判断决定
1. 猴子的故事说明了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
2. 一位普通的外科医生,病人一个不死的概率是33%,死一个的概率是41%,死两个的概率是20%。以结果评判外科医生是否优秀,不仅不准确,而且不道德。
3. 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选择的悖论: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
1. 是的,有所选择令人幸福。但这也有一个“度”,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专业术语称之为选择的悖论。
2. 怎么办?请你在端详面前的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请你写下你的标准,并务必遵守它们。你要明白,你永远作不出完美的选择。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你就满足于一个适合你的“好答案”吧。是的,在生活伴侣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适合你吗?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情况恰恰相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讨喜偏误: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1. 我们会觉得一个人讨喜,如果他:(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个性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3)他觉得我们讨人喜欢。
2. “复制”是销售的标准技巧。销售者设法复制对方的手势、语言和表情。如果买方语速特别慢、声音特别低、经常抓挠额头,卖方也同样又慢又低地讲话、不时地抓挠额头就很有意义。这会让买方觉得他讨人喜欢,做成生意的可能性就更大。
3. 结论:你在判断一笔生意时应该坚持不受卖方影响。请你不要考虑他,更好的办法是:请你想象他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禀赋效应: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1. 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2. 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奇迹: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1. 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团体迷思(从众心理)
1. 团体迷思: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团体迷思是从众心理的一种特殊情况,我们在之前的一章里已经探讨过从众心理这一思维错误。
2. 结论: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你要仔细考虑没有讲出的意见,必要时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如果你领导着一支团队,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他将不是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人。
忽视概率偏误
1.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
2. 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我们投资创建一家公司,是因为可能的利润让我们垂涎,但我们忘记了(或者懒于)查明新企业实现这种利润的概率。在媒体报道了飞机灾难之后,我们就会取消已经预定的飞行,根本不考虑发生飞机坠毁的概率是多么微小。(顺便说一下,发生灾难的概率与不发生灾难的概率一样。)
3. 结论: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零风险偏误
1. 我们只信任零风险。它就像灯光吸引蚊子一样吸引我们,我们常愿意投资过多的钱,就为了彻底消除微小的剩余风险。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人们本来都能更好地投资这笔钱,更显著地降低另一种风险。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零风险偏误。
2. 结论: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
稀少性偏误
1. 斯蒂芬·沃切尔将受试者分成两组,请他们评价饼干的质量。第一组得到整整一盒饼干,第二组只得到两块。结果:第二组受试者对饼干质量的评价要比第一组高得多。这一试验经过多次重复——结果都相同。
2. 结论: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伦敦来的医生”也想要它。
忽视基本概率
1. 马库斯是个瘦瘦的男人,他戴眼镜,爱听莫扎特的音乐。根据以上描述,下列哪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呢?(1)马库斯是卡车司机;(2)马库斯是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大多数人会选(1)。这是错的。德国的卡车司机要比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多得多。因此马库斯是一位卡车司机的可能性更大——即使他爱听莫扎特的音乐。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选错呢?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2. 假定要你在一家饭店里通过品尝猜出一瓶葡萄酒产自哪个国家。瓶子上的标签被遮住了。假如你跟我一样不是葡萄酒行家,那么看一看基本概率就能帮到你。经验告诉你,这家饭店酒单上的葡萄酒约3/4来自法国。于是你理智地猜法国,即使你估计它有智利或加利福尼亚的特点。
赌徒谬误
1. 一枚硬币被连抛3次,每次都是人头朝上。假如有人强迫你,让你自己掏出1 000欧元为下一抛下注。你会押人头还是数字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你会押数字,虽然人头同样是有可能的——这就是著名的赌徒谬误。
2. 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锚定效应
1. 每当我们进行估计时——莱茵河的长度、俄罗斯的人口密度、法国的核电厂数量——我们都会使用锚定效应。我们选取某种熟悉的东西,大胆地从那里闯入陌生地。要不然我们该怎么估计呢?凭空随便说一个数字吗?那是不理智的。
2. 愚蠢的是,我们也会将锚定在根本站不住脚的地方。比如:一位教授将一瓶无名的葡萄酒放到桌上,然后请室内的人将他们的社会保险号的后两位数写到一张纸上,同时考虑他们是否准备将这个数字换成欧元,拿来买这瓶葡萄酒。随后他拍卖这瓶酒。社会保险号后两位数字较大的人们的出价几乎是数字较小的人们的出价的两倍。社会保险号在这里起了锚定作用——可惜是不知不觉地、以误导的方式。
3.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科学证明,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
归纳法
1. 归纳法有可能具有诱惑性:“人类一直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也将征服未来的挑战。”听起来不错,但我们没有考虑:只有那些幸存到现在的物种才能这么说。以我们存在的事实来说明将来我们也会存在,这是一个严重的思维错误——估计是最严重的。
规避损失
1. 我们估计损失要比我们估计收益多得多,这不足为奇。如果你损失了100欧元,你消耗的快乐感要大于我送你100欧元让你获得的快乐感。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
2. 因此,如果你想说服某人,请不要用可能的收益做论据,而要说他这样做可以规避一种可能的损失。让我们以希望人们及早识别女性乳腺癌的宣传为例。当时有两种传单。传单A的说法是:“请每年接受乳腺癌检查,这样你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罹患的癌症。”传单B的说法是:“假如你不每年接受乳腺癌检查,你是在冒可能罹患的癌症不能被及早发现和治疗的风险。”每张传单上都有一个电话号码,供读者打电话索取额外的信息。结果表明:传单B的读者打电话的人多得多。
3. 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我们对不利东西的反应要比对有利东西的反应敏感。走在大街上,一张凶恶的脸要比一张友善的脸更容易引起我们注意。恶行要比善行更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当然也有例外:在事关我们自己的时候。
社会性懈怠:团队为什么会使人懒惰
1. 社会性懈怠是一种理性行为:假如使出一半力就行,又不会引起注意,为什么要使出全力呢?一句话,社会性懈怠是一种我们让自己亏欠所有人的欺骗形式。这一欺骗大多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不觉地发生的——就像马拉车一样。
2. 社会性懈怠的效果很有趣。在团队里我们不仅会克制我们的效率,还会克制我们的责任。谁也不想对成绩差负责。纽伦堡的纳粹审判就是一个鲜明例子,每个董事会或管理团队里都较少有提出异议的人员。大家都躲在团队决议背后,专业术语称之为责任扩散效应。
3. 结论: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基本特征谬误
1. 另外,我们也必须理解基本特征谬误:极度关注他人源自我们过去的进化史,隶属于一个群体是生存所必需的,被排斥意味着死亡。繁殖、自卫和狩猎,大多是个体做不到的。我们需要别人协助。特立独行的人——其中肯定有一些——早就从基因池里消失了。因此我们才会这样过度地关注人。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注情境。
2. 结论: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错误的因果关系
1. 最近我看到有研究表明,家里书多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这一研究导致家长们发疯似的买书。这是错误的因果关系的一个好例子。真相是:受过教育的家长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受过教育的家庭,通常要比家长没有受过教育的家庭里书多。关键不是书多书少,而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遗传基因。
2. 结论: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就像仙鹤和婴儿一样。
光环效应:长得好的人为什么容易事业有成
1. 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Halo”一词与打招呼毫无关系,而是英语里代表“神圣光环”的词。在思科公司的例子里,光环效应特别明显:记者们让股价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公司的内部质量,而不去进行更仔细的研究。
2. 几十项研究都证明,我们会自动认为漂亮的人更可爱、更诚实、更聪颖。事实也证明,有魅力的人更容易事业有成。光环效应在学校里就已经得到了证明:教师们会本能地给长相好的学生打出更高的分数。
3. 光环效应偶然也会产生美丽的后果——至少短期内是美好的。你曾经爱得昏天暗地过吗?那你就会知道,一道光环能照耀得有多强。你所崇拜的人会显得非常完美:魅力出众、智慧、讨喜、心肠好。即使你的朋友指出他存在明显缺点,你也只会认为那是一种可爱的怪僻。
4. 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世界级交响乐队就是这么选择队员的,他们让选手在一块幕布后面演奏,通过这样做来避免性别、种族或外貌影响他们的评价。我衷心地建议经济记者们,不要靠季度数据来评价一家公司(这已经有股市解决了),而要更深入地挖掘下去。这样挖掘出的东西,并不总是漂亮的,但有时很有教益。
预测的错觉
1. 问题是:专家不必为错误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换句话说,社会给了这些人不受约束的预测的权利。他们预测错误时没有“坏处”,但如果预测正确,就会获得关注、咨询委托和出版机会等“好处”。
2. 结论: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我为此训练出了一种条件反射——我会对每个预测报以一笑,以此去除它的装腔作势。
关联谬误
1. 克劳斯今年35岁,大学里主修哲学,自高中以来就致力于研究第三世界的课题。大学毕业后他在西非的红十字会工作了两年,然后在日内瓦的红十字会总部工作了3年,在那里被晋升为部门负责人。随后他读完MBA,就“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撰写了他的博士论文。问题:下列情况哪种可能性更大:(1)克劳斯在一家大银行工作;(2)克劳斯在一家大银行工作,在那里负责银行内部的第三世界基金会。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你就会选(2)。可惜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答案(2)不仅包括克劳斯在一家大银行工作,而且还满足另外一个条件。但是,既是银行家同时又为一家银行内部的第三世界基金会工作的人的数量只是银行工作人员的一小部分。所以答案(1)的可能性更大。你也许还是觉得答案(2)更有可能,这就是关联谬误效应。
2. 结论: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框架效应
1. 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比如,在购买一辆二手车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行驶里程上,而忽视了发动机、刹车装置和内饰的状况。因此我们的购买决定会受到行驶里程的影响。这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我们永远不能全面观察所有方面。换成另一个框架,我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决定。
2. 结论: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本章也不例外。
行动偏误:为什么不行动光等待是一种痛苦
1. 行动偏误常出现在最有教养的圈子里。例如医生遇到一位病相不明的病人时,他是应该马上采取行动——开药,还是应该耐心观察一段时间?面对这种情况,他倾向于选择马上采取行动。我们不应该怪他这么做是出于经济考虑——让他这么做的原因完全是行动偏误。
2. 为什么会有行动偏误?在一个狩猎采野果的环境中,行动比思考价值大得多。在过去,闪电式反应关乎生死存亡,思考则可能会致命。
3.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不作为偏误:为什么你不是答案就是问题
1.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2. 上一章我们了解了行动偏误。行动偏误是不作为偏误的反面吗?不完全是。当形势不明、矛盾、看不透时,行动偏误就会插手了。此时我们倾向于做无用功,哪怕没有这么做的合理理由。而不作为偏误的形势大多是一目了然的:今天的行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但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
自利偏误:为什么你从不自责
1. 将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2. 如何应对自利偏误呢?你有对你直言不讳的朋友吗?如果有,你很幸运。如果没有,那你至少有个死对头吧?好,那你就挑战一下自己,请他喝咖啡,请他不加掩饰地说出对你个人的意见。你会永远感激他的。
享乐适应症
1. 其他人的情况也不比他好。事业上迈进了一步的人在平均3个月后的幸福感又与先前一样了。就连那些非要驾驶最新款保时捷的人也一样。科学里称这一效应为享乐适应症: 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2. 这里有一些科学的建议:(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往返交通、噪音、慢性疲累等;(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
3. 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请你为友谊投资。对于女人,隆胸具有长期的幸福效应;对于男人,则是升职——不过,只有当男人不与此同时更换对比群体时才会感到幸福。
自我选择偏误:请不要惊讶有你存在
1.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2. 我的男性朋友经常抱怨说他们公司里女性太少,我的女性朋友则经常抱怨在她们公司里工作的男性太少。这与倒霉毫无关系,因为抱怨者是样品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男人在一个以男性居多的行业里工作的概率都很高。女人也一样。
联想偏误
1.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样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我们感觉不舒服,于是将来我们就会回避相应的植物,认为它的果子有毒或至少是吃不得的。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
2. 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最早研究此事的是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原本只想测量狗过量的唾液分泌。研究程序是这样的:在给狗喂食之前,先摇响一只小铃。不久,光摇铃就足以让狗产生唾液。它们将功能上彼此毫无关系的两样东西联结在了一起——铃响和产生唾液。
认知失调
1. 狐狸有3种方式可以缓和这恼人的矛盾(失调):(1)它最终还是想办法摘到了葡萄;(2)它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够,摘不到葡萄;(3)事后作出别的解释。最后一种情况人们称之为认知失调。
2.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购买了一辆新轿车。你很快就后悔了——发动机太响、座位不舒服。怎么办?你没有将轿车退回去——不,那将是承认你犯了一个错误,你不降价汽车商很可能也不会再要它。于是你对自己说,马达响、座位不舒服,正好可以防止你开车时睡着觉——因此你买回了一辆特别安全的车。一点儿也不蠢,你想,你对自己的选择又感到满意了。
双曲贴现
1. 因此,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2.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3.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结语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爱默生
1. 它认为,思考本身是不纯洁的,是永远会犯错的,而且所有人都一样,就连高智商的人也会再三犯这些思维错误。这些错误不是偶然分布的。不同的思维错误会让我们系统性地跑向某个特定的错误方向。这让我们的错误可以诊断,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注意:是一定程度——不是完全。
2. 结果,我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物质财富,可惜也产生了文明病和思维错误。如果复杂性继续增加——我们可以说,它会继续增加,这些思维错误就会更频繁、更严重。
3. 因此犯某种特定的错误,是值得的。谁的做法与众不同,他就会从基因池里消失。今天的我们是当时倾向于跟在别人身后跑的那些人的后代。只是,这一本能行为在今天是不利的。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谁曾经被股市套牢过,谁就能明白这句话。
4. 进化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理论,但却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理论。它解释了大多数思维错误——虽然不是全部。我们以下列说法为例:“每块妙卡巧克力上面都有一头奶牛。因此上面有奶牛的巧克力就是妙卡巧克力。
5. 我们的大脑是为复制设计的,而不是为发现真理设计的。换句话说,我们首先需要通过思考来说服别人。谁说服了别人,谁就确保了权力,从而确保了能够接触更多资源。
6. 最后,第三种解释:在特定情形之下,本能决定——哪怕它们不是十分理智——更好
7. 简言之,有时我们会本能地作决定,事后再说明我们选择的理由。许多决定(关于工作、生活伴侣、投资等)都是本能地作出的。之后我们再虚构出一个理由,它让我们感觉我们是清醒地作出了决定。
8. 因此,请你忘记每本研究性管理学图书里都有介绍的“左半脑和右半脑”,本能行为和理性思考之间的区别要重要得多。两者都有其合理的应用领域。本能行为迅速、自发、节省能量;理性思考缓慢、费劲、消耗许多卡路里(以血糖的形式)。
9. 在我们拥有高超技能的地方让理性思考成为本能。可惜本能也会在我们达不到高超技能的地方发生——而且是发生在挑剔的理性能够正确干涉之前。于是就出现了思维错误。
10. 最后还有3点说明:第一,本书中罗列的思维错误的清单并不完整。第二,这里谈论的不是病理学毛病。尽管存在这些思维错误,我们仍然可以自如地应付日常生活。一名犯了思维错误让10亿欧元付诸东流的首席执行官不存在被送进一家医院的危险。没有什么保健措施,甚至没有一种药物能让他克服这一错误。第三,大多数思维错误是有相互联系的。你不该感到意外,因为大脑里的一切都是网状分布的。神经元的投射是从一个脑区传往另一个脑区的。没有一个脑区是独立存在的。
11. 清醒思考是奢侈的。因此,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