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间看到了大学时非常倾慕的一位女作家——张晓风。认识她,首先从她的《春之怀古》说起,她笔下的春,是那样柔,那样美,又那样的可爱与任性,仿佛一个活生生的生灵,在天地间、在人们的心底,诉说着多情的往事。而今天,忙里偷闲的时候,又看到了一篇她写的《有些人》,再一次发现,那些温柔与感动就在我们的身旁,却总被我们不断地忽视着,于是,上班一年多以来,班里形色各异的孩子就慢慢地浮现在了眼前。
平凡的生活,普普通通的岁月,偶尔有璀璨的星光闪过。
在一年前的那个普通的日子,我第一次站在那教室的前面,虽然当时的教室里并没有垒起来的三尺讲台,可是,当初的那个时刻依旧是那么地神圣而庄严!因为,自从走进那间屋子,我,就不再是坐在下边听讲的学生了,我也不能再只坐在下边听老师的讲课了。从而变成了班里的领头人,学生们的“老师”。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的称谓。在我求学的十多年里,遇见过那么多的老师,各有各的性格特点,各有各的文采斐然。可如今的我,竟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我的内心有些惶恐,有担心和害怕,更有一片对待教学的热忱之心。对于学生,我还不能把他们当做我的“学生”,更多的是把他们看做是我的一种责任——我要把他们教好,从而对得起他们。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朋友的关系,互相帮助,相互支持,一起在学习与教学的道路上前行。
在摸索的道路上坎坷地走过了一年的时间,内心变得更加充实,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地,他们的身份逐渐从“朋友”过度到了“孩子”、“学生、”“朋友”、“老师”的角色。是他们,给了我自信和勇气;是他们,帮助我,为我排忧解难;是他们,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是他们教会了我不退缩,要勇敢向前。更是他们,让我找寻到与触摸到教育的神圣和快乐,使我更充实和更富足。
记得去年刚上班不久,因为不了解孩子们的习性,所以被气的嚎啕大哭。但是哭过了又怎样?还不是得继续上课?于是又抹掉眼泪,继续上课。内心的气愤还未消散,可是讲起课来,瞬间就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再次投入到教学中去。后来自己回忆自己的行为,满满的羞愧无法诉说,感觉自己也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可是没想到,在作文中,一个女孩子这样写道:“在我记忆当中,最深刻的就是当初老师您擦干眼泪继续上课的情景。本来以为您被气得都不再讲课了,没想到您竟继续认认真真地上起课来。您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精神让我敬佩,值得我们学习。”批改作业时偶然发现了这样的一段话,刚开始还挺开心,慢慢地就开始惭愧起来了——原来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下意识地就想要逃避。因为孩子们,我也体会到了坚强的深刻内涵!
点点滴滴的感动总在不经意间来临,给我惊喜,给我安慰。多谢我所遇到的每一位孩子包容我的不足,让我的世界多彩而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