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百合出轨门终于在陈羽凡的声明中尘埃落定。
婚姻中的男女,无论在情感上有怎样的拉扯,都难以面对婚内出轨在道德层面的自责和来自社会层面舆论的压力。但是,当彼此断舍离,终结了法律保护、道德约束的婚姻后,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了。
身边难免出现离婚甚至是出轨的事件,我们总是情不自禁的想扒一扒到底是谁先负了谁?因为有原罪的那一方是关系转折的罪魁祸首。
其实,每一对离婚男女都曾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走进婚姻的那刻无不憧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善始善终。只是琐碎无奇的生活磨去了耐心和宽容,岁月使他们习惯性地站在过去的浪漫里抱怨现在的落差,他们在期待和渴望里不断失望、绝望,在冲突、挣扎、冷漠中最后分道扬镳。
1
为什么婚姻淹没了爱情?
从生理上讲,可以产生爱情的多巴胺使我们在恋爱里时时处于兴奋和勃起的状态,这种躁动和巅峰的感觉让我们向往和痴迷。在爱情激素的作用下,我们选择自己更愿意看到的画面,“光晕效应”让我们有了一种“对方是自带光芒、只会让别人产生影子的光源”的错觉。
可是,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都无法逃脱边际递减效应的自然规律,所有的存在都有起有灭,有波峰与波谷的起落更迭。
婚姻里的大多数可以享受波峰带来的美好,却无法面对进入波谷的平淡。这种前后的比较和落差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TA也只是被光照耀的、带着影子的普通人。
婚姻的存续,取决于你是否接纳光影并存的现实;婚姻的质量,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对方身上的光影比例。
曾经在一个工作坊里,一个离异的女子说:“我觉得男人,尤其是我的老公一定是“英雄式”的人物,当他和我讲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时,我瞬间就崩溃了。”女子无法接受“英雄”也是人的事实,因为是人就会有劣势和不足,她无法接受光辉背后“影子”的存在,就无法接纳自己老公的全部。这种不接纳让他的老公在婚姻里无处安放真实的自己,于是,就只能另寻栖处了。
2
因为期待,所以不满。
在《亲密关系 | 当你起心动念离婚的时候……》文章里,我曾提到,我们总是在婚姻里寻求童年时期缺失的部分,因为没有被肯定,我们总是渴望得到另一方的认可,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庇护,我们总是期待对方可以承担更多;因为儿时父母的忽视,我们总是渴望对方可以看见自己。
而这份期待,会随着婚姻的延续而逐渐膨胀到让对方不堪重负。
女人期待无论自己做了什么错事男人都可以第一时间安慰包容和理解,
男人期待无论生活怎样焦头烂额女人都应该多一些温柔和体贴;
女人期待生日外的每一个节日都能有被想到的惊喜,
男人期待工作了一天回家后可以安静地放空;
女人期待男人可以更多地陪陪孩子,
男人渴望女人眼中除了孩子还能看到自己......
我们自认为对方“应该”知道自己想法,作为妻子或者丈夫也“应该”做到这些,我们带着期待在彼此的沉默中等待对方自悟成才,遗憾的是彼此都无法做到“无沟自通”。于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角色里带着因未满足期待而产生的不满、失望、甚至是愤怒指向对方,在无果的争吵中彼此厌倦、厌恶不再交集。
3
在指责和抱怨里期待和渴望。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和父母要,
别人给的东西,心里喜欢嘴上也要拒绝,
别人说的不对,我们明明知道但是不能直接顶撞。
在父母的身上,我们看到对爱和理解的索取也是通过指责和抱怨,
我们没有学会在婚姻里如何用合适的言语措辞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当我们渴望被看见和理解时,我们不自觉的使用儿时习得来的方式:
“我一天这么辛苦,你怎么不能帮帮我?”(诉求:爱我、认可我)
“我在外面累了一天了,你怎么就不能让我安静歇一会?” (诉求:爱我、理解我)
“你怎么就不能早点回来?”(诉求:爱我、陪伴我)
“你怎么就不能温柔一点?” (诉求:爱我、包容我)
“你为什么就不能听我的?” (诉求:肯定我、认同我)
……
可是,在被情绪点燃的瞬间,我们并不能解码和洞察到这些带有指责和抱怨的言语背后所包裹的期待和渴望,我们更愿意停留在观点和情绪里,去悉数对方的种种。于是,阴影慢慢大过光圈,我们满眼都是对方的千疮百孔。
曾经令你着迷的优点都变成了你现在深恶痛绝的缺点。
女人曾经仰慕男人在事业上叱咤风云,如今却是不解风情的工作狂;
男人曾经喜欢女人的单纯善良,如今却是不谙世事不懂钻营的一根筋;
女人曾经喜欢男人的陪伴和体贴,如今却是胸无大志的不求上进;
男人曾经喜欢女人的刚强独立,如今却是不可理喻的独断专行.....
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什么生活让我们对彼此有了天壤之别的认知?
是对方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是对方给的越来越少,还是我们要的越来越多?
是性格中的阴影本身变大了?还是我们聚焦在对方身上的光源变化了?
生活中没有永远的亢奋,也没有影视剧里千篇一律的完美,而平淡却是岁月本有的常态。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淡里全然的看待光影随行的彼此,可以接纳但不一定认同,可以表达观点却不攻击评判,可以有情绪但却不殃及对方,可以陪伴但却不控制侵犯。
带着恋爱时的欣赏和包容,不忘乍见之欢,也能久处不厌。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和点赞,记得分享,期待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