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小子一年级的第一个月不知不觉在淅沥的雨声中随风飘远。想想我们每月总是习惯进行工作总结,却从来没有对生活,对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进行过总结。
这个猝不及防的9月,一度让我手足无措,忙碌、紧张、焦灼,分分钟要爆炸。
首先是糟糕的拼音读写。总是前读后忘,混淆不清;自己书写不规范,竟还埋怨拼音本格子太小写不下他的字母。那几日里,臭小子写一次作业哭半盒抽纸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
其次是拖拉磨叽的不良习惯。从打开作业本起,就开始各种间歇性的小动作,喝水、上厕所、找橡皮、刨铅笔⋯⋯
还有丢三落四的坏毛病。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一打铅笔不知所踪;橡皮、直尺各折损两个;语文课本、拼音作业本相继遗失(后找回);铅笔刨子落在外婆家一次(后乘顺丰快递回来)⋯⋯
遥想当年,我的父母奉行的是曾让我深恶痛绝的"猪羊怕杀,人怕打","棍棒底下出才子"之类的教育理念,没想到当我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居然也分分钟被引爆,沿袭了这些暴力手段,发火、训斥……。然而暴力情绪最终解决不了问题,除了呛得难受的火药味,只是造成了更强的逆反情绪和更低的学习效率。
痛定思痛,我开始自我反思,调整心态,改变策略。偶然的机会,读到薛瑞萍老师的班级日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翻看几篇之后,豁然开朗。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其实拼音本身枯燥无味,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拼音读写的小孩来说,一开始要跟上老师快速的上课节奏,确实有点不容易。回想自己当年初学英语的时候,不也还偷偷地在英文下面写中文来帮助记忆吗。
薛瑞萍老师说:“语文不同于数学,语文是可以拖着混的,就像生柿子,捂捂总是会熟的。”这不同样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嘛。想想最初的日子里,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我的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他的一笔一划,一有写得不规范的,忍不住立即进行批评、纠正,然后是反复的擦写,直到耐心消磨殆尽,最后爆发一场怒火和哭泣。
穷则变,变则通。后来我们进行约法三章,共同努力打造愉快的作业和学习氛围:
1、自己一次性快速把作业写好,然后我来检查,表扬写得好的,改正错误的。而我也放宽要求,不再苛刻地要求每个字母、音节都写得完美,只要书写正确,字母胖点瘦点,大点小点都算过关,不再反反复复地擦写。
2、每天反馈当日所学内容,自己认为难写和难读的地方,重点进行练习。
3、作业写好之后,自觉复习,大声朗读学过的拼音字母和音节,不会拼读的主动请教。而我重点抽查读得不太熟的和常读错的地方。
至此以后,语文作业由从前的“优秀+两颗星”,跌落到“良好”,但是我们的效率和快乐指数却大幅提高了,再后来,作业隔三差五也会得到了“优秀”或是“优秀+一颗星”,甚至有一次得到了“优秀+三颗星”,我们俩欢乐的情绪就像中了大奖。
之前,小子特别害怕写“e”,还有“8”,我们就对照课本,在练习的过程中,一起找规律,如何写得又快又规范,当书写流畅了之后,畏难情绪立刻转换成了积极主动的表现。还有东台话固有的硬伤“n”、“l”不分,我们一起对口型矫正,终于能够正确发音。而在这些过程中,洋溢着的都是胜利的喜悦。
当所有令人畏惧的难题,被单独拎出来,一点点分解,再逐个突破后,突然发现所有的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小子由于畏难情绪而产生的拖拉毛病也就不治而愈。
这一个月里,我也看了不少教育类的文章,深刻意识到一年级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一年级孩子,也许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最紧要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关键时期里,我希望能够陪伴和引导孩子,就这一样一点一滴发掘学习的乐趣,并养成每日学习巩固,不断积累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