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的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
在情歌《采槟榔》中,透露出我国南方地区人民有采摘槟榔且食用槟榔的习惯。槟榔不仅是常用中药,而且是东南亚地区和我国传统食品之一。南唐后主李煜写他宠爱的大周后吃槟榔的形态,有“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词句,槟榔、美人、情郎,历历如画在目。
今天早晨在微语简报看到一则消息:“槟榔致癌成分首次确认!槟榔碱被认定为2B类致癌物。”
“十个口腔癌,九个嚼槟榔。”早在几年前,就有报道称“长期、大量咀嚼槟榔,有致癌的风险。”不过,这次是确定了槟榔的致癌成分为槟榔碱。
看到此则消息,我敏感的中医药神经又被调动起来!
槟榔我相对熟悉,但2B类致癌物是什么?又指哪些东西?我来查下!
2019年,国际肿瘤研究中心(IARC)对致癌物分为1、2A、2B、3共四类:1类是“确认人类致癌物”,即现有流行病学资料证明系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砷等。2A类是“很可能人类致癌物”。2B类是“可能人类致癌物”,系流行病学数据不足,但动物数据充足;或流行病学数据有限,动物数据不足,。3类“对人类致癌性尚无法分类”。
2类致癌物清单共357种,复杂多样,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烟、酒、小咸鱼等。你看,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不良习惯和物品都可以致癌。
我想说,中药槟榔入药,是在中医辨证论治下应用入药,药物之间会相互制约和合,有病则用,无病则止,与其成分槟榔碱,与长期大量嚼服槟榔致癌,可不是一回事啊!
槟榔产于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药用部分是干燥成熟种子及果皮。槟榔种子入药称为槟榔,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作用,可以用于蛔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泄痢,里急后重等病。
槟榔入药首次记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称其“消谷逐水,除痰澼,杀三虫,伏尸,寸白。”
李时珍这样记载槟榔名字的由来:宾与郎皆贵客之称,交广人凡贵姓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
苏颂这样记载南方地区食用槟榔的原因:岭南人啖之以当果食,言南方地湿,不食此无以祛瘴疠也。
《本草纲目》记载:闽广人常服槟榔,云能祛瘴。有瘴服之可也,无瘴而服之,宁不损正气而有开门延寇之祸乎?
从古代,人们就认识到槟榔也不是随便可以当零食,长期、大量吃的!
槟榔的另外一个入药部分是它的干燥果皮,叫大腹皮。大腹皮因采摘时间和加工方法不同,又有大腹皮和大腹毛两种。
大腹皮是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
大腹毛是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大腹皮具有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症。
俗话说“喝水多了还中毒呢!”无论食品还是药品,都禁忌“长期、大量使用!”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瑰宝,都是历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甚至是以生命换取的经验,讲求“辨证论治”,讲求“有故无殒”,讲求“中病即止”!
所以,任何事物都过犹不及!聪明的你,一定要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