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新装备
半年以前,我很喜欢关注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
比如,每年九月份苹果新品发布会,新款的iphone又增加了哪些新功能,屏幕分辨率是多少?处理器跑分多少?性能怎么样?等等
可能不光是手机,还有笔记本,平板电脑,苹果手表等一系列产品
当然除了苹果,还有三星、小米、华为等各厂商的新品,每年都是层出不穷,各种科技产品的参数也是日新月异,这些我都会关注
当然,还有罗永浩的锤子
我一直都不知道关注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在关注科技有啥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但是还是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
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现关注这些能给我带来实际的用处(选择科技产品那点用处基本不值一提,京东按照销量排序,前10中挑一款自己喜欢的,这种方法反倒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再次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最重要的是什么”......」
每年大量的手机新品发布会,内容总是逃不过那么几项:硬件参数、跑分、用的是什么工艺、外观材质是什么、指纹解锁、快充等等
对,这些都很重要,更好的处理器、更快的运行速度、更好的拍照能够提升我们使用手机的体验,但是这些东西和另一件事情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这件事就是:
你用手机来干什么?
用科技产品,不管是手机、电脑啥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用它们来干什么
记住,最新的最好的装备并不是目的,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使用它,如何挖掘出每一项科技产品的潜力,使其价值最大化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2,关于时间成本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一个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
2006年,这位出租车司机每个月的收入就能高达8000元,同期一般的出租车司机只有3000元,按照每年10%的收入增速,如果放在今天,这位司机在每月收入25000元左右,是一般普通白领的2-3倍,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计算每小时成本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给公司,一天17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约22元;油费210元左右,平均每小时12.4元油费。加起来是不是就是 34.4元?”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 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也就是9.7元。不赚钱啊!如果说做浦东、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饭,做10元的客人连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 了些味精。”
第二,想方设法让降低提高每个小时的收益,时刻记住每个小时的成本
“有一次一个人打车去火车站,问怎么走。他说这么这么走。我说慢,上高架,再这么这么走。他说,那就绕远了。我说,没关系,你经常走你有经 验,你那么走50块,你按我的走法,等里程表50块了,我就翻表,多的算我的。最后,按我的路走,多走了4公里,快了25分钟,我只收了50块。乘客很高 兴。这4公里对我来说就是1块多钱的油钱。我相当于用1块多钱买了25分钟。我一小时的成本34.4块,我多合算啊!”
“再给你举个例子。那天中午人民广场,好几个人在前面招手。一个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还 有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接下去是个里面穿绒衬衫、外面套羽绒服的男子,提着笔记本电脑。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我毫不犹豫地停在这个男子面前。 这个男的上车后忍不住问,为什么你毫不犹豫地开到我面前?前面还有别人。我回答说,还有十几分钟就1点了。那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 近;那对男女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你是出去办事的,拿着笔记本电脑,一看就是公务,这个时候出去,估计应该不会近。那个男的就说,你说对 了,去宝山。”
上面2个例子都说明了要想办法提高每个小时的收益,记住每小时的收益小于成本都是不划算的。
比如拉近的单子,7分钟的空驶时间就是被浪费的成本,所以尽量不要接近单;再比如通过察言观色,提高找到远单的概率,相当于变相的提高了每小时的收益;再比如通过各种办法躲避拥堵,相当于减少了时间成本的损失等等
一位司机时时刻刻都记得自己的时间成本,总结了一套办法提高自己单位时间的收益,获得了行业内超额的收益。
怎么应用?关于租房远近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时间成本的计算,做出理性的决策
「时间成本模型」:做决策的时候,多考虑自己的时间成本
说明:所有标有「XX模型」的专有名词,就是暂时被收录到我自创的芒格多元思维模型集合中,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过一段时间在统一整理这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