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实际是在写《离婚很平常?对离婚say no!(五)》系列篇的时候,开始酝酿的。因为当时我们论述到“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这个看似合理的观点的错误性时,我们举到的例子是父母参与子女养育新生命。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父母和子女各自暴露的心理、人格上的缺乏独立性的问题,尤其在面对婚姻的种种问题上,都缺少独立的思考。
但是除了父母参与子女婚姻养育新生命这一普遍中国现象外,父母与婚后子女的交集问题,还包括方方面面,典型的“婆媳矛盾”,这是中国特色的婚姻家庭问题(我觉得这个矛盾很滑稽,婆婆怎么就变成夫妻婚内矛盾了,这显然首先婆婆就越界了),再比如经济上的买房,买车,资本投资,养育幼儿及家庭补贴;再如工作上的父母关系介绍,安排;再如子女婚姻日常矛盾,父母主动或被动介入;再如子女婚姻重大问题,如出轨,离婚,父母主动或被动介入。
这些都是父母与子女婚姻生活中容易产生交集的领域,这是中国目前的现实。也许有人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吗?父母帮助子女,子女不管结婚与否,即便结婚了,依然可以请求父母帮助呀,这怎么了?婆媳矛盾在当今中国婚姻家庭中,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吗?难道儿媳不应该听从婆婆的吗?即便有骨气不听,那最后作死的不还是媳妇吗?那母子再怎么闹,还是流着相同的血液。而且妈妈就一个,儿媳千千万。在中国做儿媳的,只有忍,必须忍!
成长起来吧!夹缝中的儿子。智慧起来吧!受压迫的儿媳。醒醒吧!无知的婆婆。
父母帮助子女,当然没问题。子女在婚后有问题请求父母帮助,也没问题。婚后夫妻与其父母的交集问题,从来不在这种表象之上,也就是刚刚有人会问的那些看似和谐正当的理由。真正的交集问题,真正容易导致问题的,是在这些看似和谐正当理由的表象之下。即,父母帮助结婚子女的动机是什么?是以此向子女证明自己在他们婚姻生活中的重要性吗?请求帮助的结婚子女,他们的动机又是什么?是认为父母就应该在任何婚姻问题中帮助自己吗?
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帮助婚后子女,婚后子女请求父母帮助,和谐正当的理由表象之下,是父母和子女人格发展不完善,对自身当前角色认识不清晰,对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缺少学习和认识,尤其最为重要的是,父母的自有生活(不是自由,是自有,即父母自己的家庭生活)在心理层面脱离不了子女(我们暂时称此为“戒断反应”,这本是《变态心理学》中物质依赖的专业术语,即精神类上瘾物质如毒品使用过程中,突然中止使用时所产生的反应。我们这里做类比。),而子女的婚后自有生活亦在心理层面脱离不了父母。
这里讲的脱离,不是指空间上的脱离,而是指心理上的相互依赖性的脱离。父母心理上脱离不了子女,戒断反应表现在:总是要时常到访,时常参与子女婚姻具体事务,时常主动要求帮助解决问题,时常站在自己孩子一边,来偏见的批评婚姻对方,借以证明和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真爱和无私,时常因为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就不管孩子提没提,也要有意或无意的找机会说一些风凉话给婚姻对方听,以警示其对自己孩子好一点。
子女婚后亦在心理层面脱离不了其父母,戒断反应表现在:婚姻生活中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父母,抱怨指责伴侣,表达对父母的喜爱,表达婚姻的痛苦,表达父母对其的重要性。再或自己的父母与婚姻对方发生争执,一定誓死捍卫自己的父母,毫无理性的偏见认为,“我的父母一定是对的,吃的盐走的路,都比你多,说你就听着,不会有错!”殊不知说这话的你,就是个偏见的代名词。再或者,就是“我爸妈给我们付钱买房买车,说你两句怎么了?你就不能受着吗?”这又是在拿一方父母经济优势解决夫妻二人婚姻内部相处矛盾问题(呵,又是一例金钱万能的证据),说这话的婚姻子女们,羞不羞?父母方经济优势,能解决婚姻内部具体问题吗?这种表述,我找不出半点合理性来,可是这就是我们常会听到说到的话呀!
再或者,就是“我爸妈说你几句怎么了?听着受着,这是基本的孝顺,懂吗?!”哎哟,说这话的婚姻子女,又是在试图用道德标签压制二人婚姻具体问题,实则本质依然是自己心理层面脱离不了父母的佐证!
很多婆媳矛盾的背后,也许就是有儿子这样的心理理论在支持着妈妈呀;或儿媳娇养惯而过度自怜敏感,一点点觉得受了婆婆的气,就一气之下回娘家。何其悲也。
我们把婚后有此戒断反应的夫妻个体,标签为“妈宝男”,或爸爸的“娇娇女”,即表示结婚后,依然没有独立人格,缺乏独立应对婚姻问题的能力,没有独立思考,判断,决策的能力,一切问题,都要找父母来解决。试问这样的“妈宝男”和“娇娇女”,you want a happy marriage?Sorry,just a daydream.(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对不起,白日梦。)倒不是我在诅咒这样特点的个体,而是事实。我相信这样的个体本身,也不想成为这样。好在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对这类个体是贬斥的,也许他们背后有个强大的父或母,但是对不起,最后婚姻真正要生活在一起的,确是你们的产物—过度溺爱,缺少人格独立,思考独立教育的孩子。没人想要遭这种婚姻的罪,即便父母安排结了婚,婚后努力替自己的孩子维系婚姻,也极大可能会离婚。
所以,以上所述,即看似表象下,父母帮助婚姻后的子女,以及结婚后的子女请求父母的帮助,合情合理,实则所隐藏的本质问题。所以,孔子讲“三十而立”的标准,我认为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指人格和思想独立,与父母之间要有明确的心理边界,尤其婚姻之后。
针对此种问题心理,有没有一些可以采取的方法建议呢?如何来矫正父母的这种戒断反应,以及子女婚后的戒断反应呢?
要想找到合适的方法,我觉得首先还需要明确一点,即父母一辈的婚姻现状。我们在《离婚很平常?对离婚say no!(五)》中有提到,父母家庭健康,夫妻对父母联系多少和强弱的选择空间大一些。父母家庭不健康,选择空间就小。我们这里要强调的,不是子女的选择空间小,而是反过来,父母会主动干扰到子女的婚姻生活。因为父母一辈的很多婚姻现状,是很差的。要么婚姻形同虚设,冷战分床。要么就是离婚一人,单身生活。这样的父母,客观上也会增强与婚后子女的交集密度和深度。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现实社会现象。
所以,我总是听到人说,婚姻是个人的事,过的不开心就离婚,结婚草率不草率,无所谓。这是对婚姻非常不负责任,也是很短视的态度。那我就在想,那你可以不结婚呀,就一直恋爱,不是很符合这种态度吗?非要经历一下婚姻,然后经历一下生育,再离个婚,才算人生完整,是吗?这种观点,我认为是很变态的想法,不仅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对下一代生命,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我这里倒不是要用婚姻制度捆绑个人情感自由,而是想让每个人,在结婚之前,都能够做好这种对于婚姻长期生活一定会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有个明晰认识,更好的是有个学习储备知识过程,从而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想到的不是轻易就提离婚,而是能够凭着学到的婚姻相处和解决问题的知识,还有夫妻双方的鱼水之情,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困难,携手继续前行。
所以,对于父母家庭本就不健康,或父母已然离婚,单身生活,子女成家,如何与父母保持健康的交集联系?
老实讲,很难。因为我们之前有在(五)这篇文章提到过,父母家庭不健康,必然会波及子女婚姻生活,这是必然会发生的。而且给到子女的选择空间,可能非常小。有没有父母家庭不健康,或离婚单身,却能够很自在自由的去过自己的生活,而不对子女婚姻产生很多干扰的父母呢?有的,这点我倒是不否认。这种父母我认为也算是非常开明和自律意识强了,他们能够很好的区分自己的生活与子女婚姻生活的边界。不因为自己的不幸,而过多干扰子女的幸福,而是积极去开阔自己的新天地,或忙于工作,或忙于兴趣,或忙于恋爱,总之,就是在自己的世界,做自己的事情,充实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把子女婚姻放在自己生活的主旋律中。
实际这种类型的父母,就提供给我们很好的榜样和思考探索空间。我们可以试做各自父母家庭,与子女婚后组建家庭的比喻。即“陀螺理论”,各自父母家庭,像是手拿鞭子,抽打象征各自父母家庭的陀螺,就是丈夫那边父母家庭一个,妻子父母家庭一个。而子女的婚姻,就像是另一个手拿鞭子,抽打一个陀螺。各自父母如果家庭关系健康,那就是各自抽打自己的陀螺,旋转稳定良好。而子女的婚姻,可能前期相当长时间有个磨合过程,就好像抽打陀螺,有时没抽好,有些歪,或者快没力量继续旋转,那都是他们的事。当他们没有请求父母鞭子的帮助之前,那都是他们的事,父母不要企图好心想用自己手中的鞭子,抽打子女婚姻的陀螺,因为你并不清楚这个陀螺是怎么转成现在这个样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父母鞭子盲目乱抽,很可能把陀螺一下子打到无底洞去,与他们自己的节奏和规划冲突。
其实不管父母家庭健康与否,在我看来,实则就是两个基本点,把握好这两个基本点,父母与子女再去协商沟通其他交集问题,就容易顺畅的多。
1,心理上建立自己生活与子女婚姻生活的边界意识。
这是心理层面的,具体来讲,就是明晰自己的生活,与子女婚姻生活,是两个独立圈。各自圈内的事务,本应该由各自对其负责,在没有明确请求帮助的前提下,不要过多干涉对方的圈内事务。即便一方请求帮助,提供方也要明晰,是在帮助对方解决对方圈内事务,要有意识不去干涉及尊重对方对其事务的决定权和主导权。这种边界意识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子女婚姻方,和父母或健康/不健康方,都需要有意识前期商量确立的。
2,充实好各自生活圈内的生活。
即父母家庭不管健康与否,建立自己的兴趣圈,事业圈,朋友圈,忙于自己的工作,兴趣,社交。这样避免精力无法消耗,过度集中在子女婚姻上,而不管子女婚姻是否幸福或是否有能力独立解决。这点非常重要,尤其对于父母家庭不健康,或离异单独一方,这点就更为重要。
子女在婚后,会有非常多的婚内事务要协商,讨论,解决。这是自然的现象和过程。子女也要有意识,锻炼共同协商解决婚内问题的能力。有一些比如经济(比如借钱买房),工作(帮忙安排),这些硬性的,可能我们不得已要请求父母帮助。这是OK的,但不代表这些问题,就等同于父母在你们婚姻中掌握了话语权和决策权。这是两回事。父母说到底,提供的是金钱与人脉,这与拥有对你们婚姻问题的解决能力,风马牛不相及。不要做这种无知的能力迁移。父母也要警惕避免因为子女的认可和肯定,就盲目开始插手子女的婚姻具体事务,也是自不量力的表现。
心理上做好边界准备,生活上重视自身生活圈的充实和乐趣,这两点做好,我认为能够相对好的降低子女与父母之间交集的摩擦程度,同时在需要建立联系时,双方的沟通才能够更加平和和高效,而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交集矛盾。
对于子女本身就是“妈宝男”或“娇娇女”这一类群体,怎么能够有效避免婚后与其父母的交集问题,老实讲,我认为这类群体,在自身没有修正“妈宝”和“娇娇”就进入婚姻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换句话说,假如这类群体想要有效避免婚后与父母的交集问题,这不应该在婚后才去考虑解决。而是在婚前,甚至在未进入恋爱阶段,就应该自省自察,从心理上逐渐脱离父母的呵护和决策庇护,建立独立思考的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独立负责自己行为的意识,父母同时鼓励孩子自己决策,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人格独立。这一环是个体发展必经的一环,也是有效提高婚姻幸福的必然一环。否则,个体人格、思想本身如果极其不独立,进入婚姻领域,也将导致婚姻的不稳定和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