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与推理
——“鸡兔同笼”问题趣解及模型初建
乐平市第九小学蒋铭国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尝试与猜测》拓展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基础上,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问题。(①知识技能)
2.感受假设与推理的基本过程,培养推理能力,经历知识迁移的过程,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②数学思考)
3.获得假设过程的活动经验,会从生活情境中提出类似问题并加以解决,尝试建立“鸡兔同笼”问题模型。(③问题解决)
4.通过“砍腿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习利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了解数学的价值。(④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经历用“砍腿法”求解“鸡兔同笼”问题。
2.体会“砍腿法”的实质是假设法,感受假设法其中蕴含的思维历程。
3.激发思维过程中的情感代入,体验思维成功带来的乐趣,建立思维成功后的自我认同,形成学习数学的持续动力。
教学难点:
探究“鸡兔同笼”问题数学实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与迁移能力的提升,尝试建立“鸡兔同笼”问题模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开启探究之门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利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列表法有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和取中列表法。(对上节课内容简单交代)
师:今天我们尝试用另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说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方法很有趣——那就是“砍腿法”。(出示字幕:砍腿法)
生:砍腿法。(学生自然随声附和,很是好奇)【注: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求知欲(情感态度:隐性、次要目标)】
师:砍腿法——顾名思义那就是砍腿喽!(教师加入肢体语言与表情语言,可适当夸张,旨在调动学生注意力)那么,到底是砍谁的腿呢?同学们想不想一探究竟?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好奇心极强)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砍腿”吧!Let’s go!
二、探求新知,漫步推理之旅
(一)经历“砍腿法”
师:我们仍然以上节课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出示例题)
《孙子算经》中“鸡免同笼”问题的原题是“今有鸡免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鸡和兔一共有35只,腿有94条,求鸡和免各有多少只?)
师:下面我们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砍腿法”。这是个很有趣的方法。“砍腿法”——顾名思义就是——
(有意让学生参与互动,通过语气、手势、表情引导学生一起回答,增强学生代入感)
生:把它们的腿砍掉。(预计有部分学生答出,也可视情况酌情引导)
师:首先,无论是鸡还是兔,我们都把它们的腿砍掉一只,结果会怎样呢?(出示PPT图片:鸡兔示意图。学生思考,可小组讨论。)【注:假设情境的体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习惯的培养(④情感态度:显性、主要目标)】
学生交流发言。
生1:剩下59条腿。
生2:鸡和兔一共有35只,各砍去1条腿,就是砍去了35条腿,94减去35,还剩59条腿。(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仔细。)
生3:每只鸡还有1条腿,每只兔还有3条腿。【注:感受假设与推理的基本过程,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推理能力(②数学思考:显性、主要目标)】
师:此时此刻,你会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与应对方式:
生1:我想,这样的话好像还是不能求出鸡兔各有多少只?
(此刻情境为:鸡和兔一共有35只,腿有59条,求鸡和免各有多少只?注:鸡有1条腿,兔有3条腿。)
生2:我想,我们可不可以再砍它一次呢?
(很有意思,值得鼓励)
生3:如果再砍一次的话,就只剩下24条腿了,因为59-35=24。
(能尽可能说清楚一些吗?鼓励学生说清楚)【注:鼓励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推理能力(②数学思考:显性、主要目标)】
生3补充:如果再砍一次,就砍掉了70条腿。因为35乘2等于70。94减去70等于24。所以还剩下24条腿。
生4:老师,如果我们再砍第三次,应该砍掉多少条腿呢?(有没有人知道?如果知道的话就说明已经知道兔的只数了。事实上并不知道。)
(老师引导把情境画面定格在砍了两次腿之后,学生就此刻此景表达想法。)
生5:鸡没有了腿。每只兔还有两条腿。
生6:砍了两次后,每只鸡和兔都被砍掉了2条腿。这时鸡就没有腿了,只有兔还有腿。并且每只兔有2条腿。(表达清晰,是思维的进一步自检,也是下一步推理的基础。)
(师:这时,我们想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形成思维镜像)【注: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强化数感,促进运算能力的发展(数学思考:隐性、次要目标)】
生7:24条腿全部都是兔的,而且每只兔只有2条腿。
生8:兔有12只(24÷2=12)。
(师:同学们很聪明,反应非常敏捷。)【注: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④数学思考:显性、主要目标)】
师:刚刚我们“砍腿”的过程是分两次进行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两次“砍腿”合并在一起进行呢?
生:可以。
师: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生自由齐答:两次“砍腿”合在一起的话,一下就会知道剩下24条腿。
(94-35×2=94-70=24)
引导学生总结:所有的鸡和兔砍掉两只腿之后,剩下来的全部是兔的腿。所以是24÷2等于12。兔12只,那么剩下来的就是鸡,35-12=23只。【注:培养数感与数据分析能力,发展推理能力(隐形、次要目标)】
(二)体验假设法
师:孩子们,砍腿其实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这样去解决问题。但是因为这种方法的便利,我们确实可以这样思考的。在思维方式上,这其实是一种假设的方法。我们就是通过假设的思维来进行思考这个问题的。
师:首先我们假设无论是鸡或者是兔都砍去两条腿。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砍去了多少条腿呢?
生:35×2=70(条)(出示算式)
师:现在还剩下多少条腿呢?
生:94-70=24(条)(出示算式)
师:接下来我们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求助兔的只数了。兔的只数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24÷2=12(只)(出示算式)
【注: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经历思维过程(①知识技能:显性、主要目标)】
师:刚刚我们是假设每只鸡和兔都砍去两条腿。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假设每只兔和鸡一样只长有两条腿,这样一来会怎样呢?
生甲:这样一来35只兔和鸡,一共只有70条腿。而实际上有94条腿,这样一来我们就多余出来了24条腿。
生乙:每只兔实际上是4条腿,而我们假设的是每只兔与鸡一样只有2条腿。所以24条腿是兔身上多出来的。
生丙:我们知道每只兔可以多出2条腿。一共多出24条腿,因此可以计算出一共有12只兔。【注:叙述思维过程,有助于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思维方式(②数学思考:显性、主要目标)】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是假设每只兔和鸡都只有两条腿。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思考方向进行假设呢?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体验假设方向的多样性)
预设课堂情境,并予以应对方案。
师:我们不假设兔和鸡一样只有两条腿,而……
生1:我们是不是可以假设每只鸡和兔一样都长有四条腿呢?
生2: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假设无论是鸡还是兔都有四条腿。
师:好!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我们懂得了变通。下面我们就可以尝试假设鸡和兔一样也长有四条腿,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呢?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35×4=140(条)。实际上只有94条腿,这样一来就多出来了46条腿。140-94=46(条)。显然,46条题就是因为把鸡当成兔也长有四条腿而多出来的。(适时出示算式)
生4:我们知道每把一只鸡当成兔的话会多出2条腿。46条腿就说明把23只鸡当成兔了。所以,46÷2=23(只),35-23=12(只),鸡有23只,兔有12只。【注:培养数感与数据分析能力(隐性、次要目标)】【注:探究假设法不同的思维过程(①知识技能:显性、主要目标)】【注:感受假设与推理的基本过程,培养推理能力(②数学思考:显性、主要目标)】
(三)尝试迁移法
出示例题:淘气今天上课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表现很积极,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妈妈允许他从存钱罐取出一些钱买些好吃的犒劳自己。淘气从存钱罐里一连倒出5角与1元硬币共15枚,淘气数了数刚好可以买标价11元的薯片。你知道淘气倒出的5角与1元硬币各有几枚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讨论中途出示提示。)
师:同学们可以比对刚刚研究的“鸡兔同笼”问题思考:
1.在这个问题中,“鸡”好比什么硬币?有几条“腿”好比什么?
2.“兔”好比什么硬币?有几“腿”又好比什么?
3.一共有多少“头”好比什么?一共有多少“腿”好比什么?
(这些问题有些难度,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最后在不断错误中感知正确的理解)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甲组:“鸡”好比5角硬币,有几条“腿”好比一枚币是5角。
乙组:“兔”好比1元硬币,有几条“腿”好比一枚币是1元,也就是10角。
丙组:一共有多少“头”好比15枚硬币,一共有多少“腿”好比是11元,也就是110角。【注:经历知识迁移的过程,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②数学思考:显性、主要目标)】
三、巩固应用,感知模型思想
例:一天,长颈鹿与小狗到一家搬家公司游玩。搬家公司院子里停满了三轮车和四轮货车。长颈鹿对小狗说:“这家公司真大呀!这么多车。1,2,3……10。一共有10辆。”小狗蹦蹦跳跳地对长颈鹿说:“确实有很多车,我刚数了有34个轮子。不过我不知道三轮车和四轮车分别有几辆?”你能帮助小狗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自行解决问题。讨论时思考:(出示思考提示)
1.在这个问题情境中,“鸡”是谁?有几条“腿”?“兔”是谁?有几条“腿”?2.“头”一共有几个?“腿”一共有几条?
(从不同情境中,运用类比、迁移抽取出相同数学本质,获取建立模型的经验)【注:获得假设过程的活动经验,会从生活情境中提出类似问题并加以解决,尝试建立“鸡兔同笼”问题模型。(③问题解决:显性、主要目标)】
四、课堂小结,触碰数学价值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1.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信马由缰,在思维上不受拘束,在推理上要步步有据。(“砍腿法”的应用及过程推理)
2.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问题,从不同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建立数学问题模型。(“鸡兔同笼”问题建模)
五、布置作业,践行数学育人
1.一天,小明捉来蜘蛛和七星瓢虫做观察研究。一共有9只,66条腿。你知道蜘蛛和七星瓢虫分别有多少只吗?(提醒:1.可以搜索资料查询蜘蛛和七星瓢虫的腿数。2.先用“砍腿法”法思考问题,再用假设法列式运算。)
附:假设蜘蛛与七星瓢虫一样只有6条腿,
腿数一共应该是:6×9=54(条)
实际上还有腿剩余:66-54=12(条)
每只蜘蛛剩余2条腿,蜘蛛有:12÷(8-6)=6(只)
七星瓢虫有:9-6=3(只)
2.观察生活周围的事物,自编一道需要用假设法解决的具有“鸡兔同笼”模型的问题。
【注:会从生活情境中提出类似问题并加以解决,尝试建立“鸡兔同笼”问题模型。(③问题解决:显性、主要目标)】
附:板书设计:
鸡和兔一共有35只,腿有94条,求鸡和免各有多少只?
方法一:
35×2=70(条)
94-70=24(条)
24÷2=12(只)
35-12=23(只)
【94-(35×2)】÷2
=(94-70)÷2
=24÷2
=12(只)
35-12=23(只)
方法二:
35×4=140(条)
140-94=46(条)
46÷2=23(只)
35-23=12(只)
(35×4-94)÷2
=(140-94)÷2
=46÷2
=23(只)
35-23=12(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