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笔记
No 18
“书写是发现之旅”,人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更有研究热情,从我们着迷的东西着手,在一段时间内采用限时书写的方式进行练习,会使文字更生动。还有一点要谨记:我们“必须实际地写,而不是想着自己要写”,多少想法都不敌行动。人生和我们预设的总有不同,“我们决定要做某件事,最后却常常做了别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和书写的亲密关系,总会写出我们想写的东西,“最后,道路会自动浮现。”
No 19
要写好故事,我们可以进行限时连续书写练习,这让我们“可以控制心智的力量,全力在一条路上奔驰”。也可以给故事先设定好主题,让书写方向更明确。
No 20
学习肯尼迪这个吻的写法,先讨论不同种类的吻,然后描述现实中正经历的这个吻。我们写别的也可以这样做,先分类地写,再把文字染上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No21
书写是文字的图画,是涂鸦,不是美术。
No22
书写可以有清单,用于牵引出我们对某些事物所知道的一切。它给我们的文字一种结构,也是给书写思路定下个方向。
No 23
“了解'对地方的爱'可以是一个起点的回忆与省思,或我们的渴望和希望的地图。”我们有时候爱一个人,爱一个地方毫无理由,正如我们可能说不出想要书写的缘由。就那样做吧,感受当下的觉知,顺应内心的想法。
No24
介绍了去咖啡馆书写的小练习,主要是描写看到的人、事物。可能的收获:完成后可以为自己的坚持点赞;主动去思考笔下的人物;更能注意别人的对话。给思维方式来一次舒筋活血。
No25
“有时候我们用了太多字,太努力了,因此感到困惑,我们真正想的话被遮住了。”适当放轻松,或是仅仅把拖沓冗长的句子变成灵活的短句,就可以活化写作低潮,用全新的角度继续书写。
No26
“每个人的年纪和时代都不同……没有两个人的人生会是一样的。”我们不能猜测或假设,要俯下心,去看,去听。20岁对梦想深信而奋发,30岁为不能“而立”懊恼捶胸,40岁突然又觉得理想之光又照耀在现实的头顶……其实,我们应做的只是顺应而已,该来的总会来,一切都是修行。
No27
非黑即白,对错之争,我们常常在二选一的框架下让自己陷入两难。就像心理学老师讲的“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时的感觉最难受”,纠结延续下去就是自我内耗。我们挣扎固然痛苦,但也为自救带来了第三种可能。别太快,让心凝神,让一切沉淀,留足空间,让这种可能有机会出现。
No28
“有时候,我们不断行动,好像得辛苦努力,才能找到心里的宁静,但是,我们可能只是在掩饰自己的逃避和麻痹,因为已经承受不住现实。即使是自我憎恶,都可能只是防卫机制,以避免感受到现实,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慈悲,对服务对象慈悲,对我们自己慈悲。这个精神元素可以支持我们的工作,让它得以长长久久。”精神上的淡定平和是我们的“驱动力”。
No29
我是谁?
人类给自己套上了一件又一件名义的衣衫,又给自己下了一个又一个不同定义,以为那穿戴臃肿的人就是自己。其实,那些衣服阻碍了我们自由自在地随心舞蹈,给我们的人生设下了各种局限。书写的时候不该如此,不给自己设限,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第四部分笔记
No30
我想写写我的老师。
No31
我想写一首诗。
No32
我想读读王维。
No33
我想读《老人与海》。
No34
作家的特质,“不仅仅是热爱阅读,而是在阅读中迷失了,呼吸着作者气息。”继续阅读书写吧,虽然我们不一定想当作家,但一定会增添某种高贵的气质。
No35
“神圣境界并不是和世俗分开,”“那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练习”的。我们人生的方向应该是“个人的解放和协助世界的需要”,“一颗心,两道门”。
No36
书写吧,活在当下,不挣扎,去觉知。这是内化的学习,有些东西会渗透身心,“我们经由所有的细胞吸收,而不仅仅是用脑子”。
No37
我是谁,与我真正是谁之间有鸿沟,觉知可以填平它,可有时候我们还需要伙伴的支持来觉知。
第一点,“好好活每一分钟,你完全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第二点,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情,现在就去做,不要等。”作者通过关离世之前对朋友的忠告,来提醒我们尊重生命,想写就写吧。
No38
“你学会了培养质地,你写的文字会有某种丰富感,一层一层地往上加,你几乎可以感觉到丝绒般的质地。你的文字成为有知觉的东西,像窗外的风,红色的日子,屋顶沥青甜美微酸的气息。”作者给我们描述了文字之美,令人心心念念向往之。
No39
自己书写不下去一定有背后的原因,那个原因也许就是你下一篇文章的灵感之光。自己难以下笔时就去找伙伴们一起写,就算当时写不出,也会对找到状态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