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春风十里不如你》的Chapter Three,这一章节话题内容讲的是过年。过年对于我们想必并不陌生,然而现在却有多少往日的年味呢?细思级恐。
遥记小时候每年过年能有新衣服穿,拿压岁钱、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看春晚、堆雪人、打雪仗……现在的孩子们却对放炮已然没了兴致,一个个都变成了低头族——玩手机、刷微博、抢红包。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情,过年也没有了那时的年味浓厚。
“传统上讲过年是一家人团聚,团聚在一起,是最不应该老看手机的时候,尤其中国人现在四处飘荡,本来这时候应该好好看看爹妈,结果还在看手机,回家过年的整个意义全变了。”梁文道如是说,可以看出文人对于人情淡漠的担忧,同时也讽刺了社会现状。
是的,我们现在都很少跟家人在一起认真吃饭、开心聊天。没了小时候对过年的期盼与热情,没了守岁的欲望与对新衣裳的痴迷向往。“小时候如果给十分,现在是六分吧,勉强及格。”冯唐这样定义现在过年的感觉。是的,这些年的年,已大不如从前。年味不再,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的热情远不如手机里几毛钱的红包来的更让人兴奋。
于是想到今年过年回家的场景,正如《常回家看看》那首歌里唱到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我们家乡有待客的习俗,家中的亲戚朋友会在每年固定的日子里上门拜年,然后坐在一起畅聊去年的收成与对来年的展望。父母会在年前就备好年货及待客用的食品,也会给亲戚的孩子们发压岁红包,然后看着他们一年年茁壮成长。
“现在过年很多时候是出于义务,看到家里老人一年一年老去,你会想到跟他们一起过年还能过多少回,然后怀旧起来。”梁文道提出这样的感慨。
是的,父亲年纪大了,我们弟兄三个还有大侄子对于今年的年俗义不容辞——去坟陵里烧纸钱请祖先回家过年。然后在家里灵位神像前摆放祭品,并磕头作揖以示虔诚。大年初一鞭炮齐鸣,吃完饺子后挨家挨户拜年问好,说些祝福彼此新年好之类的吉祥话。看到年幼的侄子偶尔会收到红包,于是感叹我如今却已不再年少。
一年一度的佳节,当然也见到了一起长大的发小。多年不见之后发觉变化很大,一个个都不再稚嫩如初而是成家立业,不禁让人感慨岁月沧桑。彼此之间聊天是少不了的,却很难继续相处。因为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而我们各自的圈子也不同,谈论的话题无非是家长里短之后尴尬的沉默。
所以觉得过年就成了过关,人的一生有很多关卡,上学读书,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成家立业,繁育后代,生老病死……如同轮回一般参禅悟道,这需要我们不断修炼,不断打造,然后期待更加美好的下一站。
“我固执地认为,一个人在二十岁之前待过的地方,就是一个人的真正的故乡。以后无论他活多久,去过多少地方,故乡都在骨头和血液里,挥之不去。”冯唐这样诠释故乡的所在。现在的年轻人被迫背井离乡,只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他们心中最想念最为牵挂的就是自己的故乡,这是内心的召唤,也是最终的归属。
“学识就产生了作用,学是二手经验,识是你亲尝亲见,这些构成你的武器库。”
“第一,你要敢于开头,别老整天憋着,该开头就开头。第二,你要建立屁股跟椅子的友谊,得坐得住。第三,必须结尾,也就是必须得写完。”冯唐自己总结的三点写作诀窍,凡事概括为三点,清晰明了。大概是运用到他当年学到的麦肯锡经验之谈。
《春风十里不如你》的第二章讲的是艺术标准,类似于金线理论的某种扩展,安静阅完之后无从下手所以没写读后感。这篇《过年》也是看到上面的冯氏诀窍理论后蠢蠢欲动,于是憋出了此篇。文短意长,不成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