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部分,它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燕赵各国就修筑了一些防御工事,现在我们仍能在一些地方看到残墙,墩台遗存,它的整体走向和后来的明长城大体一致。
八达岭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它地处北京延庆县,是长城的一个隘口。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又经过修茸。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
关于八达岭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四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由“八大岭”谐音而得名。
由于此地地势险要,据说所建的长城修建之时需要转八道弯,越过八座大的山岭,当年兴建这段长城很艰难,工期迟迟完不成,曾经先后有八个监工已经在修建中死去。最后通过仙人的点化,采取“修城八法”,即“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才把建筑材料运送到山上。所以人们就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八达岭”。
第二种:由“巴达岭”谐音而得名。
相传元代有一位叫“巴达黎黎”的蒙古皇帝到此,见这里关山险峻,崇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巴达岭”,后讹传为“八达岭”。但查阅《历代帝王录》、《中国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过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却有一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据传他出生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内。
第三种:由“把鞑靼”谐音而得名。
据说在明代时期,八达岭一带曾一度成为防御满族军队的前沿阵地,因为汉人经常把东北方的满族人称为“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靼”(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
第四种:由“八道岭”谐音而得名。
传说明末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大军征战到此,受阻于长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说前方还有八道险关。李自成听到后长叹一声:“这里的八道岭实在是难以越过,看来强攻是不行!”于是命令起义大军改道而去,后来这里被称为“八道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