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辛德勒名单》是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鸿篇巨制,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让人们重温50年前的恶梦。
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诧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茫,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该影片也被评价为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电影。对这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实在不敢妄加评论。可是,又觉得对于这样一直想看却一直不敢看的电影,如果不写点什么,也实在难以告慰自己粗鄙又真挚的感情。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走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用了几千年的时间。但要再退回石器时代,却只要几个狂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的疯狂行经。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人活着的意义变得极其单纯——生存。
正是辛德勒的这份名单,承载了1100个犹太人的生命,使他们得以在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悲惨历史中幸免。这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功绩,也是为所有纳粹党徒的赎罪。
描写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这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黑白片以它的真实,它的感人,触动了人类心灵的底线.当然也触动了奥斯卡的评委们。
一开始,辛德勒只是一个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是一个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攫取最大利润的投机商。他的工厂雇佣大量的犹太人不是为了要使他们获救,而是因为德军占领波兰后,犹太人是最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他才能聚敛更多的金钱。至于他如此的行为在客观上保护了工厂里的犹太劳工作为战需物资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毫不关心。他只考虑自己一天能赚多少钱,他为计算有多少个工人在为他创造财富而欢欣鼓舞。
他感谢残酷的战争,因为是战争才令他暴富。他面带微笑,展开双臂来欢迎犹太人,但心里却算计着这些人等于多少利益。然而即使是这样,犹太人还是将他的工厂视作天堂,那里能使他们在严酷的环境里免于一死。
德军的屠杀从来没有中断过。干涸的血迹,腐臭的尸体,在城里随处可见。二十分钟的屠杀场面足以使电影观众触目惊心,更何况是当时身处其境,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血腥的辛德勒被金钱掩埋的人性从灵魂最深处爆发。从此,他再不是一个为金钱泯灭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为了一个无时不在想尽办法利用自己手中的财货来挽救尽可能多的犹太人的生命的正义之士。那可怜的犹太女人的父母;那一列车错运往奥斯威辛的女工;还有他的犹太人会计……他商人的聪明才智与赌徒的行事作风在此时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使他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能控制大局,转危为安。
影片最感人处是片尾,当德国宣布投降,辛德勒在自己工厂里向工人们告别时的情景。我不可能在这里大段的摘录电影的对白,但只要是有心人,自然能够找得到电影的剧本来看。我只抄录下这一句话:"It says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句:"它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
这一句话是那些为辛德勒所庇护的所有犹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们以自己最神圣的经文中的一句来赞颂他,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人。他们对他只有无尽的感激,没有丝毫的民族仇恨。他们知道他与别的纳粹党徒不一样。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怜悯,有同情。在他散尽家财援救了1100多犹太人后,还在为自己未能再多救几个人而感到痛心。当他在大雪中远去时,他已被所有犹太人铭记于心。
辛德勒只是一方面,这部片同时也在体现犹太人的聪明,当时那种聪明也不是体现在对什么学科有特殊的见解上,只是把一些珍贵的东西藏起来,让自己躲起来,比如那个小男孩指着地上被枪毙的犹太人说鸡是他偷的。都是这样的“聪明”。可这让我对“犹太族是最聪明的民族”这句话有了新的见解。
这并不是天赋的,而是环境所造就。就像一个被抛进水的人必须挣扎学会游泳求生,一样的道理。
面对迫害,面对四分五裂的民族,别无选择地绞尽脑汁地让自己在这个世界多逗留一秒。 希伯来语的恢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他们没有有力的双翅,只有一个把整个民族背负在身上的壳,于是他们做不了老鹰,却成了爬上金字塔顶端的蜗牛。但如果没有这个壳,我想蜗牛还是到不了金字塔顶端的。
所以当我们说犹太人聪明时,我想,我们要佩服的决不仅仅是他们的智慧,而是他们坚韧的求生的本能。 而对于一个听到别人称赞自己聪明的犹太人,自豪的背后有多少辛酸又有谁知道呢?
投下一片光,就会留下一片影。
一群妇女和小女孩被送往集中营的场面让我很难受,特别是当她们被剃光了头发脱光了衣服送进集体冲凉室时,那种恐慌甚至爬出了屏幕侵袭到我的身体。
冲凉室里,满是裸体的女人,满是短发,满是恐慌的眼神,满是挣扎着的呼吸。她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而我却很害怕,因为我知道集中营有“毒气室”这一设施。 我很怕自己下一秒看到的满室的尸体。 花洒的水洒下的时候,她们那种解除忧虑的激动,用嘴去接水的表情和渴望,让人感觉到,她们刚刚离死亡是多么的接近。对于他们来说,生与死是那么接近。当时的她们连遮体的衣物都没有,就这样赤身裸体的,被丢到了一个陌生的危机四伏的环境。
从这堆女人身上,我看到了犹太民族,被剥夺了任何依附之物,被剥夺了归属感,就这样被任意地丢落四处。脆弱地碰到一根小刺都会血流成河。
电影中最震撼我的是一个红衣小女孩。
当时克拉夫正在屠城,辛德勒在山头,看着脚下四处奔跑的犹太人,听着四起的枪声,画面是从远处拍摄的克拉夫城。
一开始,在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和刺耳的枪声而心灰,心灰的是在他们这样有“神”存在的地方,“神”怎么对他们选择了盲目?更心灰的是作为人类,是什么把稚嫩的心磨成如此的粗糙和坑洼。 我们口口声声的人道和人性呢?
不断不断地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能让人变得如此残忍! 就在那样让人表情悲凉麻木、令人欲哭无泪、只有黑白背景的凝重画面,却突兀地出现了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
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这个故事的时候所有场面都是黑和白,唯独这个小女孩以一身红的形式出场。不显眼的她,不是耀眼的红,只是红得深沉,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引人注目,但是当观众看到的时候,那整个画面像被那不起眼的红光笼罩住,渐渐扩散,越来越亮——那是燃起的希望。
电影史上,不管用过多么细腻的华丽的颜色,或者多么深沉的凝重的颜色,也比不上这一身红,遥遥不及。 它承载的实在太多,是对历史的痛诉,对民族的忠诚,对命运的挣扎,对希望的向往,还有更多更多说不上的情感。 这一抹红,也让人看到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导演,他艺术的造诣;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对犹太族的痴爱;作为一个人,对人道的追求与人性的执着。
这是我见到的,最美丽的颜色。
看完电影之后我在想如果我一开始就不看,对这段晦暗的历史选择不知,会不会更好。可是就像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不能逃避现实生活,只有直面生活才能解决心中的纠结。
没有看到曾经人性暗淡的时光,也不会看到人性复杂的演变、发展。我在看的时候甚至有几度痛恨德国人,但是看完之后却又是另一番心情。斯皮尔伯格,甚至他镜头下的犹太人,都是平静地叙述这个故事,没有诉诸于仇恨。
显然,他不是想通过这部片子来赢得世人对犹太人的同情,对德国人的仇恨。他们用自己亲身走过的血淋淋历史,嘱咐了世界,别重复这条不堪之路了。
这部影片,用叙述,色彩,情节,展现给我们得出结论:任何一段历史,都不可能用仇恨来画句点。当我们更多地把它们看成人性发展的一部份,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学会宽容。因为那不仅是犹太人的历史,而是全人类的历史;那2000年流离失所的不仅是把民族背在背上的犹太人,而是全人类的人性。
他们找到了家,找到了归属,而我们的心,也不应再流浪。
写到这里,已经是五味杂陈。一张张犹太人的仓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优雅刚毅走马灯般晃过。
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