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9王制篇诗解11自立自强王者精诚
题文诗:
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
用万乘国,威强以立,名声以美,敌人以屈,
国之所以,安危臧否,制与在此,无关别人.
王霸安存,危殆灭亡,制与在我,亡乎人者.
至立自立,至强自强.威强未足,以殆邻敌,
名声未足,以悬天下,未能独立,岂得免累.
功名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随,必于愉殷,
赤心所诚,以其国为,王者之所,精诚则王;
不精不诚,以其国为,危亡之所,危殆灭亡,
至危自危,至亡自亡.殷盛之日,中立无偏,
去纵横事,偃兵无动,静以观夫,暴国相卒.
安平政教,审礼节奏,砥砺百姓,为是之日,
兵剸天下;案修仁义,伉隆高情,正其法则,
选其贤良,利养百姓,为是之日,而名声剸,
天下之美.权者重之,兵者劲之,名声美之.
夫尧舜者,一统天下,不加毫末,真情于是.
【原文】
具具〔1〕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用万乘之国者,威强之所以立也,名声之所以美也,敌人之所以屈也,国之所以安危臧否〔2〕也,制与在此,亡乎人〔3〕。王、霸、安存、危殆、灭亡,制与在我,亡乎人。夫威强未足以殆邻敌也,名声未足以县〔4〕天下也,则是国未能独立也,岂渠〔5〕得免夫累乎!天下胁于暴国,而党〔6〕为吾所不欲于是者,日与桀同事同行,无害为尧,是非功名之所就也,非存亡安危〔7〕之所堕也。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于愉殷〔8〕赤心之所诚。以其国为王者之所,亦王;以其国为危殆灭亡之所,亦危殆灭亡。
【注解】
〔1〕具具:前"具"为动词,具备;后"具"为名词,条件。〔2〕臧否(pǐ):好坏。此为偏义表达,偏指"安"、"臧","危"、"否"无义。〔3〕与:通"举",都。亡(wú):无,不。〔4〕县:同"悬",挂。此句指挂在天下人嘴边,到处传扬。〔5〕渠(jù):通"讵",岂。〔6〕党:同"倘",倘若。〔7〕存亡安危:偏指"存"、"安"。堕:当为"随"字之误。〔8〕愉殷:当殷盛之时而愉乐。愉,愉快。殷,强盛。
【译文】 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就能够称王,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就可以称霸,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就能安存,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就会灭亡。治理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的君王,其威势之所以确立,其名声之所以美好,其敌人之所以屈服,其国家之所以安全发达,关键在于自身而不在别人。是称王还是称霸,是平安生存还是危殆乃至灭亡,关键都在自身而不在别人。威势还不足以震慑相邻的敌国,名声还没有使天下有口皆碑,那么这个国家还不能独立,哪里能够免除忧患呢?天下被强暴的国家所胁迫,而倘若这种情况是我方所不愿接受的,那么即使天天与桀那样的暴君一同做事和行动,也不妨害自己成为尧那样的贤君,所以说这不是成就功名的关键,也不是存亡安危的根本原因。成就功名的关键,存亡安危的根本原因,必定取决于国家富强时真心赞同什么与反对什么。如果一心要把自己的国家变成一个实行王道的地方,也就能成就帝王之业;如果要把自己的国家变成危机四伏、覆亡在即的地方,也就会危险乃至灭亡。
【原文】
殷之日,案以中立无有所偏而为纵横之事〔1〕,偃然案〔2〕兵无动,以观夫暴国之相卒〔3〕也。案平政教,审节奏〔4〕,砥砺百姓,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劲矣;案修仁义,伉〔5〕隆高,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为是之日,而名声剸天下之美矣。权者重之,兵者劲之,名声者美之。夫尧、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注解】〔1〕案:语助词,无实义。无:通"毋",不要。〔2〕案:通"按"。〔3〕卒:通"摔"(zuó),冲突,对打。〔4〕节奏:指礼义制度。〔5〕伉(kànɡ):达到极点。“亢”之借字,极。 伉隆高:即前面讲的“致隆高”。
【译文】 在富强的时候,要保持中立,不要有所偏袒而参与合纵连横,要偃旗息鼓、按兵不动,来静观那些残暴的国家互相争斗。要搞好政治教化,审察礼义制度,训练百姓,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那么军队就是天下最为强劲的了;奉行仁义之道,追求崇高的政治环境,调整法令,选拔贤良,使百姓休养生息,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那么名声就是天下最美好的了。使政权巩固,使军队强劲,使名声美好。就是尧、舜的一统天下,也不过如此而难以再增加一丝一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