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百度给出的定义是:广义指靠近学校区域范围内的房屋;狭义指在指定区域内购房,其购房者本人的子女可就读区、市、省级的重点小学或中学。
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原则,每一个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学区房都是充满着无限的向往,有条件的肯定是毫不犹豫的早早就为孩子准备好学区房,没条件的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哪怕身背巨额贷款也要为孩子搞套学区房,我身边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事例一:朋友的儿子才两岁,老公就在四处打听学区房,并声称非某某小学(本市排名第一的小学)不上,而朋友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因为她自己就是老公口中的某某小学毕业的,她觉得那所学校的老师简直是非人类,作业特别多,她小时候真的是写作业写到哭,不想孩子跟她一样,童年活在作业的阴影之中。小两口为了孩子择校一事吵了N次,老公还是初衷不改意志坚定地寻找学区房。
事例二:我的表弟研究生毕业后在某二线城市成家立业了,叔叔婶婶掏出多年积蓄,节衣缩食为儿子在工作所在地买了套房。本以为圆满完成任务,可以轻松安享晚年了,没想到儿子儿媳为了孩子能上省级重点小学,执意要买学区房。二线城市的学区房价格令人咋舌,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所能轻松承受的,所以他们希望爷爷奶奶能伸出援助之手。可是老两口为了儿子结婚买房已是倾尽所有,再无购房能力,但为了孙子的教育大计,临近退休的老两口,不得已卖了自己的住房,给孙子的学区房付了首付。
事例三:我的一位朋友,这些年可谓是“孟母三迁”的现代版,孩子刚刚一岁,便卖掉了婚房,在某公办幼儿园附近买了房,等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时,又在重点小学附近买了房,如今,孩子四年级,她又在筹谋着在某重点初中附近买房。我问她这些年买房卖房再买房,如此几番折腾累不累?她答:当然累了,但我觉得很值,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我们家没有显赫的背景,孩子没有爹妈可拼,我们只能尽己所能,让她上个好的学校,不落在起点上,这样才能心安。
初听到这些消息时,真是觉得好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能够接受优质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可谓是倾心竭力,甚至不惜拉上老一辈们共同奉献。一些好学区附近的房价为啥寸土寸金,这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功不可没。
曾经有媒体报到过,一间位于北京西城区面积仅11.4平方米的老旧房子居然卖出了530万元的天价,原因就在于它是学区房。学区房成了天价房,成了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也因此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大独特现象。
好的学校,意味着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这也是吸引家长趋之若鹜的关键因素。殊不知,有了学区房,孩子进了重点学校,并不意味着就是给孩子上了双重保险,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坐等重点高中、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果家庭教育没跟上,孩子没有一个优质的学习氛围,再加上父母从小没给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上了最好的小学初中,也未必就能一路高歌,如愿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身边有个熟人,夫妇二人经营着一家超市,因他们颇具经营头脑,为人爽直,生意一直不错。经济宽裕了,便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圆他未竟的大学梦。因此,在孩子上幼儿园时,便早早买好了重点小学和中学的学区房。
然而,这位仁兄以为将孩子送进了重点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平时对孩子的学习几乎不闻不问,夫妇二人空闲时间都热衷于搓麻将,常常约上几位麻友在家开战。孩子在麻将声中度过了小学和初中阶段,成绩一直不理想,初中毕业未能考上普高,分数只够上五年制职专。熟人怒其儿子不争,吼着儿子:花那么多钱给你买学区房,将你送进最好的小学和初中,你就回报我这样的成绩?儿子也不甘示弱的回击他:你们平时只顾自己打麻将玩,把家里搞得像棋牌室,乱糟糟的,我怎么能安心学习?
好的学校有差生,普通学校也有优秀的学生。我有个好朋友,孩子虽然上的是普通学校,但成绩很优秀,相比同龄的孩子,知识储备量非常丰富,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读了很多名著,作文写得如行云流水,非常美。多次参加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均拿到了不错的名次,成功PK掉了不少重点小学的学生。
孩子能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这跟她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关。每天晚饭后,一家三口的活动范围就在书房内。爸爸练书法,妈妈看书,孩子写作业,作业写完后,课外阅读,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知识视野非常开阔,孩子曾经在一篇获奖作文中就写过这样的话:我爱我的家,家里始终弥漫着一股香气,厨房里的饭香,书房里的书香。
所以,亲爱的家长们,与其倾家荡产购买天价学区房,不如量力而为,多花点时间打造好你家的书房,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学习环境和氛围,让书房的书香沐浴着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