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白岩松老师的《白说》,其中有一句话: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并以之为潮流的时候,它有可能变成一种丑。
这句话给我的感受颇深,是因为一部地铁电视上的公益片。
我每天上下班在地铁上的时间大概有3个小时,不看书的时候,我就会找一个地铁电视看上一会儿。
地铁电视有时会放类似电影资讯的短片,有时会放宣传城市文化的短片,大多数时候是几部公益片轮番着放。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公益片大概有两三分钟,大意是,丈夫晚上下班回家,发现外面阳台的灯没有关,正要关灯之际被妻子拦住。
然后,二人的视线一起落在了楼下正在吃馒头的清洁工老两口。接着,一阵让人心潮涌动的背景音乐响起,荧幕上出现一小排闪闪发光的金字儿――善行无迹,留一盏灯温暖他人。
第一次看到这个公益片的时候,还真别说,心里有点小触动。故事编排合理,内容贴合生活实际。而且,片中从酣睡的孩子,贤惠的妻子,归家的丈夫再到面容慈祥的清洁工老两口,演员的演技个个都是没得说。
可想而知,该公益片一经播出,绝对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是结尾那盏常亮着的灯,朦胧之光恰如天籁之音,在观者的心中久久回响,令人念念不忘。
总之,整个短片拍得一气呵成,简直就是两个字――完美!
但是,地铁上每天基本都放,我每天基本都能瞟到几眼,看着看着就觉得怪怪的,越是看就觉得越是怪。
到底公益片的作用是什么?大概说来,该是宣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希望小孩子看了能够找到榜样、模范的影子,希望成年人看了能够找到认同、归属的感觉,希望整个社会都能够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相亲相爱,不亦乐乎。
听起来,没什么不好,哪里都挺好。但是,人们看久了会怎么样呢?会麻木。
这种麻木并不是指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而是指人们对情感流露的麻木。说白了,就是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纯粹为了做好事而去做好事。
正常情况下,做任何事,尤其是做好事,我们之所以会去做,皆是因为有感而发。
简单地说,我们感觉肚子饿就会去想吃东西,我们感觉口渴就会去想喝水,我们感觉精神疲倦就会去想睡觉。
复杂地说,我们感觉内心受到了触动,就会去想流泪,想呐喊,想通过一种外在的具体行动来表现出来自内在的感受。
而在将感受付诸行动的同时,我们便会察觉到胸腔之中那种情感的流露。做好事的意义,正在于这种情感的流露。
但是,公益片完美的演绎和重复的播放弱化了人们情感的流露。公益片看久了,看多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为演而演,为放而放,为公益而公益。
更糟糕的是,公益片按照这个路数播放下去,实在是少儿不宜。因为小孩子的三观远远没有成形,小孩子看到公益片天天这么演就会不自觉地有样学样跟着去做,也就是为了做而去做,却不是因为真情实感的流露才去做。
长此以往,人们之所以会去让座,之所以会去施舍,之所以会去做好事,恐怕不再是因为人性之善的召唤,而是人性之恶的驱使。这种驱使来自舆论,来自大众,来自人人都这样做,故我也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