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在杭州的一家英语机构当老师,发现现在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是个性鲜明。
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是与家长打交道,而从中,孩子们的性格和行为都是由有迹可循。
有一位家长的两个孩子都在机构学习,都是公认聪明可爱的天使宝宝。姐姐在学校考试中每次都是名列前茅,弟弟虽然年龄小(只有4岁),但是模仿能力很强,记忆力也很好。
有人可能会说这就是基因的优势嘛。不可否认,两个孩子在遗传基因上都获得了很不错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育的后天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我也遇到过智商很高,但脾气不好、学习习惯很差的的孩子。)
那么,天使宝宝姐弟俩的养成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发现他们的妈妈特别喜欢“炫耀”孩子。
有时候家长聚在一起聊天,这位妈妈就会分享大女儿在学校考试中取得的好成绩。
有时候翻朋友圈,会看到这位妈妈PO的孩子的视频或图文。
有时候打开微信,会收到这位妈妈对话框里发来的儿子练习英语的视频。
她真的太喜欢“炫耀”自己优秀的孩子了!
不过,反过来想想,这是不是也是她的孩子优秀的原因之一呢。
毕竟,没有孩子是喜欢被忽略,被轻视的。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小学开展了一项研究。
他们针对全校学生开展了一次智力测试,并在不公布任何成绩的情况下随即选出20%的孩子,将这份名单给了老师。他们称这些名单上的孩子都是“最具发展前途”的人。
八个月后,全校学生又重新进行了一次一模一样的智力测试。结果,与其余孩子相比,那些被推荐为“最具发展前途”的孩子在成绩上都有了更加明显的进步。
罗森塔尔指出,在“最具发展前途”孩子名单的影响下,老师在潜意识里对这些孩子的期望值更大,从而作出各种促进和鼓励孩子成功的行为。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雕塑家,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尊美丽逼真的少女雕像,而后又爱上了他亲手雕刻的雕像。他为雕像取名为伽拉忒亚,为她穿上衣服,带上首饰,甚至还在祭坛上向爱神阿芙洛狄忒祈求能给予雕像以生命。
爱神阿芙洛狄忒被感动了,当皮格马利翁回到家中,他亲吻他心爱的象牙雕像,发现雕像的嘴唇有了温度;他再次亲吻的时候,雕像失去了象牙坚硬的质地,变成了一位真正有生命的少女。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就是期望成真,这和罗森塔尔的实验结果不谋而合。
文章开头的妈妈表面上一直在“炫耀”她的孩子,实质上是在展现她对孩子的高效期待和高效鼓励。
即使是成年人,长时间做一件事情也会觉得厌烦。怎么样才能抵消掉这样的负面情绪呢?我们说,需要及时、正面的反馈。这种及时、正面的反馈会给人以责任心和成就感,这样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应用到孩子身上更是如此。
孩子本身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强,持久力差。那么多“炫耀炫耀”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他们也就更加乐于展现自己,提高自己。
不过我觉得,“炫耀”的过程中,家长必须是有原则的,有规矩的,让孩子形成秩序感,而不会因为家长的“炫耀”而得意过了头。
写道这里,我突然想到斯金纳的鸽子实验。
斯金纳训练鸽子走八字,每次鸽子走对了,他就奖励吃食,慢慢的,鸽子就学会了。
父母教育孩子虽然复杂,却也与此很类似:小步走,多强化,从简单到复杂,让孩子的每一步都走得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