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了个懒觉,本来不打算去跑步的,可想着一树一树桂花的香味儿裹着凉爽的晨露,随着奔跑的秋风而沁入心脾,还是下楼跑了五公里。
整个小区里都是清香宜人的桂香,有几个每天雷打不动、下雨天都会一起撑伞散步的阿姨,真是佩服她们的毅力;也有一两个和我一样喜欢晨跑的邻居,我们常常擦肩而过,各自沉浸在耳塞里的课程或音乐;有不见鸟影、只闻鸟声的鸟儿们,叽叽喳喳的表演着清晨奏鸣曲;还有在树间跳跃飞爬的小松鼠,正巧看到一只小松鼠从眼前的一棵树飞跃到路对面的另一棵树上,刚好落在树枝的树梢上,树梢上的枝叶还在晃动,眨眼间,小松鼠已经爬到树干底部下来,真有点担心小松鼠万一失手跳空了会不会摔着?
身体微微发热还没出汗,买好蔬果回家,轻手轻脚开门换鞋,以为孩子们还在睡觉,结果女儿一声“妈妈!你去哪里了?爸爸说你去打狼了是吗?”给我吓一跳,再伸头一看,儿子正坐在床上看漫画书。唉,周末的早上,孩子们总是醒的格外早!
下了排骨面,吃好早饭,儿子练琴,爸爸给女儿讲故事,妈妈拖地洗衣服。洗着洗着突然觉得后背发凉,随口说了句:“今天跑步没怎么出汗,怎么后背发凉呢?”
“是不是跑的失温了?你可不能搞坏了啊,你可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呢!”
“不可能,今天我跑的很慢。可能没感觉到出汗,后面还是出了一点汗,我一会儿换衣服去。”
“你可不要感冒发烧呀!你在我们家就像电脑的CPU,一个家的正常运行和控制都靠你呢!”
“放心吧,不会的。你好像说反了吧?你是CPU,我最多算是存储器吧?”
“妈妈,我们电脑课上,老师是有讲到中央处理器CPU、储存器,还有主机、显示器……”
美好清晨,开启美好的一天。
凝飞早练晨读2020926家庭教育学习分享——李玫瑾:3岁立德行,6岁立规矩,12岁立价值
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取舍侧重,只要在12岁以前抓住这三点,孩子未来走不偏。
一、3岁养依恋
网上有种说法:“孩子和谁睡,就是谁的孩子。”
孩子小时候,特别是在三岁之前,正处于安全感的空窗期,这个阶段是父母和孩子派样亲密关系的最好时间。这种依恋关系是宝宝安全感的基础,如果父母离开宝宝太长时间,会对宝宝的内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李玫瑾教授指出,3岁之前,父母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亲自带在身边。即使没有很好的物质条件,带着孩子在身边,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不会差。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道:“如果孩子在3岁前,妈妈和孩子分离超过两周,孩子被抛弃的创伤是不可逆的,孩子越小,受到的伤害越大。”
这其实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妈妈在孩子长大后突然发现,孩子和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话都不说两句,更别说是听自己教育了。
可以说,3岁前多抱抱孩子,多陪陪孩子是在今后对宝宝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二、6岁立规矩
孩子的规矩意识应该从什么时候确立?
答案是六岁。
现实情况却是,在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都在父母安排的各种辅导机构间穿梭。这种做法完全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李玫瑾指出:
6岁之前父母说的话是黄金,6岁后,父母说的话就是垃圾。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由于孩子大脑发育和独立意识的产生有先有后,父母应该在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之前,首先为孩子树立规矩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巩固,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讲规矩的孩子。
而不是像一些父母那样,在3~6岁性格培养的关键期本末倒置,不注意孩子规矩意识的培养,等到孩子的独立意识萌芽的时候又开始唠叨,最终的结果想来也不会好。
讲规矩的孩子能很好地调节自身的情绪反应,同时能为孩子的行为划定标准,让孩子今后的生活走不偏。
三、12岁明价值
一时的兴趣不能让孩子长久的坚持,但坚定明确的价值认知却能够给孩子提供长期的动力。
李玫瑾教授说,12岁是孩子搭建价值体系的最关键时期。
在这之前,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内在价值体系的搭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成功的,需要父母从细微处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将这种小的,不被注意的闪光点,向孩子明确,最终帮助孩子价值体系的搭建。
幼儿教育中有一种说法叫“学教育先学观察”。观察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观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为孩子今后的一飞冲天提供内在的动力。
建立自己价值体系的孩子,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也能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父母在寻找孩子闪光点的时候应该具有“长板意识”。长板意识是指父母要学会发现孩子擅长的内容,而不是紧盯着孩子不擅长的部分不放,这样顾此失彼,反而没有办法取得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