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不能出门,除了每天关注各种抗击疫情的新闻以外,闲来在家里看书,拿起了龙应台的《目送》,当初是那么那么的喜欢它。初读它是是在初三,如今再读已经是大一。我一直认为,一本经典的好书,读一遍是不够的。经典的电影也是如此,百看不厌。而且就算是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段看会有不同的感悟,毕竟见解与阅历都在不断增长。
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又想到了里面经典的一段话:我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不断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当年为了写所谓的优秀作文,我把这段话一字不落的背下来了。一直到今天,都能记得很清楚,可是就算是会背了,可真的理解了吗?孩童时期只会略觉得有些许伤感,却不能体会其中爱意之深。
独自一人来到南京上大学以后,每次和父母的离别都意味着一次成长。才体会到渐行渐远的感觉。现在火车站连进站口都必须身份证实名认证,没有买票的人,进都进不去。当年,不仅可以进大厅,还可以送到月台,看着火车开过来,父母月台,在窗外招招手,再看着你和火车渐行渐远。现在的离别,一到火车站就分开了。更没有无数作家写的月台送别之说了。
看到《目送》,又想起离别,也害怕和父母离别。在这次疫情期间,足足一个月和父母在一起,每天晚饭后一起看新闻联播,一起看CCTV6的佳片有约,24小时寸步不离,有很多快乐,也有了些许小摩擦。上了大学,也没有那么重的学习任务,要是在以前,吃完饭,大多也是去各种补习班或者进房间写作业。好好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很少。但是,也因为看了《目送》,我更加珍惜这种朝夕相处的时光。以后,再也不会有这么长的时间和父母待在一起了。这一生这么长,又这么短。这条路上来往过客无数,行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父母,虽然无法陪你走完全程,但他们陪你走过的每一段,一定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扶和关爱你。他们会越走越慢,最后渐渐的走不动,需要你停下来,转过身去搀扶他们。我们会有各自的家庭,各自的责任,自己也逐渐成为父母,对于儿女而言我们是港湾,但于我们本身而言,港湾永远是自己的父母。就如龙应台和她母亲依偎那般,我爸妈常说,他们是我终身的依靠。
在《目送》里有一章节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想起和朋友辩论“有些时候你该学会一个人”的场景。 说实话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去上课。路过食堂,穿过操场,一个人走向教学楼。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买饭,即使有些朋友不解,觉得我看起来朋友很多却内心有些许孤独会怜惜的问我为何一个人。
之前的解释都是一个人挺享受,现在在书中找到正解。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惬意舒适自由享受,懂我的人懂,不懂的人也不必解释。大概是我现在最喜欢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