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在中国人的心里,虽然比不上春节那么重视,但是也会有很深的印象。自古至今留下关于重阳的诗词自不必说,就说各地关于重阳节的习俗,也是数不胜数。如果想全面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演变过程,可以百度一下。对普通人来说,在重阳这天登高赏菊,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在书本上看到的印象,能够引起共鸣的,是因为重阳节还是老人节,藉此机会,可以让全社会都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生活状态?更是世间万象的一个缩影。有幸福的、痛苦的、贫瘠的、落魄的、骄横的、卑微的……不可否认,存在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与人也永远不可能平等。这不是悲观和伪科学,哪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这种差距会变得小一下,但是绝对的平等,应该是没有的。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尽管现在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过去那种人与人之间和谐、信任、帮助、感恩的关系却日渐渺茫,于是在生活中,会不自觉产生疲惫感和危机感。
在生活压力之下,很多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变得迟钝。常常听说某某的诸多子女为了父母年迈、生病等问题引发的赡养义务纠纷,在感叹的同时,也觉得无能为力。重阳的前一天晚上,儿子把作业拿来让我检查签字,我一看,原来他写了这样一段话:“重阳节到了,我帮爷爷奶奶干了很多活,我很高兴……”写的比较简单,并且我感觉这段话是不真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回家去,他怎么有机会帮爷爷奶奶做事呢?我没有批评他,因为在这段话里,我至少了解了这些信息:小孩子要帮着老人做事;帮助老人做事他会感到快乐。这不就足够了吗?正好重阳这天是周日,我对儿子说,今天回家去,看看你爷爷奶奶。他听了非常高兴。
本来打算中午要回家,结果我有事耽误。下午回家的时候,已经快4点了。今年的天气似乎有点不太正常,以前在中秋的时候,稻子就已经成熟收割完毕,而今年,到了重阳才刚刚开始。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很多,运稻子的、拉稻草的在夕阳的余晖中,影子拉的很长。地头上,还有等待收割机的人们。远处,已经收完的空闲地里,早有人点着了稻草,袅袅青烟摇曳,空气里弥漫着稻香和阵阵的柴草味,这才是生活的气息。接近地气的生活,永远是那么踏实。
到家的时候,父亲收稻还没有回来。我拉起地排车去接应,儿子马上就跟了上来。看看快天黑了,想到路上满是来往的车辆,他去又帮不上什么忙,我就坚决不让他下地。其实在我的心里,或许是不愿意他走那么远的路,更怕累着他。但是他很固执,执意要去,我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在地排车后面走,让他上车拉着,他也不愿意。似乎他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他不是我的累赘。在路上,我在想,我对他的关爱他未必明白,想反还会为我反对了他的意见而耿耿于怀吧。由此及彼,难道当年的父亲,也这样对待过我么?有一些爱,不必说在嘴上,记在心里,不管什么时候,总会有彻底感受的时候,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而我,怎么会放弃这个教育儿子的机会呢?现在的孩子,远远不能理解父辈、祖辈所受的艰辛。磨砺这个词语,很多父母宁愿替孩子代办,也不想给孩子一点机会。记得我小时候,刚十余岁就随着父母整天在地里帮忙,什么样的活都干过,也更加感受了父母的不容易。我问儿子:“你看看农民容易吗?”
“容易呀!”
容易?我明白了,在他的眼里,轰鸣的收割机缓缓走过,留下一排排的稻草,然后就从机体里吐出一堆堆金黄的稻子;广袤的田野里有各种各样的蚂蚱、飞虫;田间地头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夕阳下所有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他可以自由地奔跑、疯玩,难道不是很快乐吗?我想,这是阅历和经验才造成这样的认识偏差。任何人,都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强加给别人。
一共有十几袋的稻子,地排车根本拉不了。天色已经全部暗淡了下来,幸亏今晚月光很好,依稀可以看清脚下的路。我用脚踏三轮车拉着三袋稻子,在月光下吃力地前行,儿子在后面用力地推着车子,减轻了我很大的压力。路并不好走,乡间的小路,因为前期下雨的缘故,满是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一不小心就滑到车辙里,三轮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一会身上就满是汗水,虽有晚风,我又是短裤短袖的打扮,却热的厉害。路上,我又问儿子“这回你就觉得农民容易吗?”他跑上来摸摸我背上的汗水,说:“不容易。”我在心里笑笑,没有说话,感觉车里也轻了不少。
等到把所有的稻子运回家,已经将近7点钟了。简单地吃完饭后,我就带着他回家了。虽然我没有刻意的告诉他要孝敬父母,但是我知道,在他的心里,一定会明白这份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