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变好,不仅要有强烈的愿望,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光有愿望没有方法,人们的欲望就会变成焦虑;而只知道方法但欲望不强,人们的行动也会变得机械,陷入为做而做的境地。所以只有愿望和方法同时具备,一个人才能快速进步。
然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愿望有余而方法不足,他们强烈地希望自己变好,但总是苦于自己能力缺失,诸如:缺少独立思考,凡事缺乏主见,没有人生目标,学习效率低下,情绪波动无常,遇事逃避退缩,总是急于求成,无法做成事情,等等。
这些困境就像一个个怪圈,使人们无论怎么努力都像在原地打转。然而,这种情况其实不难打破,因为具体两种基本能力就可以突破。
这两个基本能力是什么呢?
第一, 敢假设
第二, 看现实结果
我们先来看如何敢假设
比如,作者每次写文章都是这样开始的。起初脑子里非常模糊,难以下笔。但即使如此,他也会假设那个极其简单甚至没有逻辑的想法是对的,然后“逼迫”自己写下能描述它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是一些文法不通的话,也可能只是几个关键词的组合,但没关系,只要写下来就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次进行“假设”,一点一点地修改、丰富、完善,最终它总能呈现全新的面貌。如果担心自己写不好,不敢假设性地写出第一句话,恐怕写作路上早就没有他了。
同样的曼曼在开设读书圈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不觉已经快200天了。一开始也是一种假设,假设我可以做到日更,假设可以提升我的认识,假设可以吸引同频的人一起交流,如今在读书圈基本确定了模块和格调,但是曼曼也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过程,只有开始了第一步的假设,就上道了,后面要想的是如何走好每一步。
所以,假设可以消除模糊,让你的思考更深入;假设可以消除阻碍,让你的行动前进一步。经常进行假设练习,可以提升你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你掌控生活,甚至是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
那么,假设如果错了怎么办呢?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也说:“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种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所以重要的是,我们得有敢于假设的意识,无论对错,先练习起来。即使假设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多总结、多修正,保持头脑开放,始终用最新、最可靠的理由和依据来支撑自己,就可以不断革新自己的假设,使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越来越接近事实。
一旦我们做出假设,又该如何判断它是否正确呢?
答案很简单:看现实结果。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比如在读书这件事上,很多人总是对读完书之后记不住内容感到很痛苦,他们经常发现,一合上书就忘记读了什么,有时读到最后,自己能想起来的只有一两个点。这与他们期待的“全盘记住、全盘吸收”落差巨大,导致他们对阅读这件事的体验极差。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学会“看现实结果”,就会发现“记不住或忘记大多数”其实就是现实常态,这就是我们的真实能力。不信的话,你现在可以去看看那些自己阅读过的书,你会发现在合上书的情况下,能想起书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两个观点就很不错了。如果你的生活因某句话或某个观点发生了真实的改变,那这本书对你来说就已经非常值了。
作者说他自己的成长就是从看到并接纳了这个现实后开始突飞猛进的。大概在开始写作半年后,就放弃了“全盘记住、全盘吸收”的妄念,假设每次阅读只能记住一点点,然后主动降低心理期待,告诉自己:只要书中有一个点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真实的改变,这次阅读就是有效的,这本书就是超值的。于是阅读这件事立即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同时也能把注意力从阅读量转到改变量上,这样的转变反而加速了他的成长进步。
现实似乎总在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告诉我们能学的东西其实很少,能做的事情也很少,当现实一次又一次给我们相同的反馈时,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关注这个事实。因为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急于求成的天性在作祟,所以一个清醒的人应该对现实结果保持坦诚,接纳每次进步微小的现实,接纳行动初期笨拙的现实。只有开始接纳现实,真正的进步才会到来。
同时在我们运用这两个基本能力的时候也有三个注意事项:
第一个是学会将观点与情绪分离。
当我们在“借用他人假设”的时候,不要因为对其本人的主观偏见而否定他的有益思想。因为这好比“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了”。当然也不要因为特别喜欢某人,而对于其观点全盘接受。
第二个是当你读到一本口碑很差或评分很低的书时,也不要嫌弃地将它拒之门外。更好的做法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翻一翻、读一读,或许书中有那么一两句话触动了你、改变了你,那也是很有价值的。就算没有什么收获,自己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损失,至少你知道了不应该把文章写成这样,同时你增加了识书选书的经验。学会将他人观点与主观情绪分离,那么你眼中就不会有所谓的“烂书”或“烂人”,就能从万事万物中学习。这一点呢曼曼需要改变了,因为目前我选书一般都要看评分,低于8分的基本就不看了。因为时间的确太有限了。
第三个是明确培养习惯和技能不能马上看到真正的结果。
比如跑步的真正好处就不是马上能体现出来的,我们不能用一两天或者十几天的现实结果来评判跑步这件事有没有用。如果你实践的活动是为了培养习惯或技能,那它们都需要相对长时间的持续行动才能看到真正的变化与好处。所以在这些活动的行动量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不要轻易将眼前的现实当作判断依据,因为它们并不准确。
文末,我们思考一下,这两个方法可以解决您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
更多的读书分享关注知识星球曼曼细语读书圈。https://t.zsxq.com/Aq3Nz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