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读书分享第73天
《论语别裁上》(3)
1.“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学”是学问。学问不是文字,不是知识,哪怕一个字不认识,也可能有学问。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自己便反省,这就是学问。
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我们随时随地的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 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反省,随时随地注重“时”和“习”。
2.寂寞的享受
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不一定是空间距离的远,(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才到汉武帝的时候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3.谁来了解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
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