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令介绍
# iostat -x 1 10
Linux 2.6.18-92.el5xen 03/01/2010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1.10 0.00 4.82 39.54 0.07 54.46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3.50 0.40 2.50 5.60 48.00 18.48 0.00 0.97 0.97 0.28
sdb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sdc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sdd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sde 0.00 0.10 0.30 0.20 2.40 2.40 9.60 0.00 1.60 1.60 0.08
sdf 17.40 0.50 102.00 0.20 12095.20 5.60 118.40 0.70 6.81 2.09 21.36
sdg 232.40 1.90 379.70 0.50 76451.20 19.20 201.13 4.94 13.78 2.45 93.16
rrqm/s: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delta(rmerge)/s
wrqm/s: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delta(wmerge)/s
r/s: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delta(rio)/s
w/s: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delta(wio)/s
rsec/s:每秒读扇区数。即delta(rsect)/s
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delta(wsect)/s
rkB/s: 每秒读K字节数。是 rsect/s 的一半,因为每扇区大小为512字节。(需要计算)
wkB/s: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需要计算)
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delta(rsect+wsect)/delta(rio+wio)
avgqu-sz:平均I/O队列长度。即 delta(aveq)/s/1000 (因为aveq的单位为毫秒)。
await: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即delta(ruse+wuse)/delta(rio+wio)
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即delta(use)/delta(rio+wio)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 I/O 队列是非空的。 即delta(use)/s/1000 (因为use的单位为毫秒)
如果%util 接近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可能存在瓶颈;idle小于70% IO压力就较大了,一般读取速度有较多的wait。同时可以结合vmstat 查看查看b参数(等待资源的进程数)和wa参数(IO等待所占用的CPU时间的百分比,高过30%时IO压力高)
另外还可以参考一般:
svctm < await(
因为同时等待的请求的等待时间被重复计算了),
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也会间接导致 svctm 的增加。
await:await
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 以及 I/O 队列的长度和 I/O 请求的发出模式。如果svctm 比较接近await,说明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await 远大于svctm,说明I/O队列太长,应用得到的响应时间变慢如果响应时间超过了用户可以容许的范围,这时可以考虑更换更快的磁盘,调整内核elevator算法,优化应用,或者升级 CPU。队列长度(avgqu-sz)也可作为衡量系统 I/O 负荷的指标,但由于 avgqu-sz 是按照单位时间的平均值,所以不能反映瞬间的 I/O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