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代社会,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越来越低了,人们的自主性越来越差了。
现象:人们不会为了买了件新衣服高兴很久,有的甚至买回来连吊牌都不摘就封锁到衣柜里;
不会为了下周要去春游而激动的一周都欢欣鼓舞;
不会为了一个好吃的食物,拿到手里舍不得下口,直至一小点一小点地渐次哆进嘴里,吃完回味很久;
甚至买房买车这样的大事也找不出小时候的欣喜若狂,或者长久的“乐”。
学生不会很自觉地去学习努力、总得家长去威逼利诱、陪读陪学。
员工不主动乐观高兴地去做应该做的工作,总是悲观地不情愿地为工资而做。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事,每天麻木、惯性地没有新意,循环往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消极、事怠惰呢?
02
究其原因:
一是欲望能够即时满足,导致幸福感下降。
比如:现在是冬季,我们想要吃西瓜,几乎随处都可买到。
冬天北方冷,我们想要到一个可以游泳暖和的地方,只要一张机票几小时就可以飞往海南。
今天想要一件新衣服,几乎不用等到明天就可以穿到身上。
诸如此类,欲望可以轻而易举得到满足,往往得来容易,就不会珍惜,幸福感会急剧下降。
再有,一味地攀比也会导致幸福感下降,建立在物质层面的价值观带来的幸福是有限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幸福感变得越来越低。有钱人、没钱人都不愉快。有钱的人也特别痛苦,没钱的人更加痛苦。这就是物质主义价值观所带来的代价。
深层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不患贫穷患不均。
上世纪70、80年代物质普遍匮乏,住在一个大院里的住户基本吃喝用度相似,没有多大区别,平时又互通有无,你送我一碗饺子,我回赠你一颗大白菜,大家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反倒感觉很幸福。
03
如何解决呢?
幸福来自哪里?
有人说等孩子长大我就幸福了,有人说等孩子结婚生子我就幸福了,有人说等我退休以后我就幸福了,等等等等。
真正等这些都完成以后,未必见得幸福。
幸福来自于内在动机,幸福是一种能力。
你的心在哪里,是否柔软和感恩,是否有一睁眼看到世界的感动,决定了你是否幸福。
一个癌症病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还回健康。只要能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只不过大部分人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幸福来自真正的自主”。就是让参与者自己进行选择。理解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遵从内心的感受。
怎样让自己愉快地工作和学习?
找寻内在动机,用行动展现出来。
归属感和价值感。就是感受力,感受到自己的胜任和自主,这由自己内心决定。
苏东坡,就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并且乐观的人。你让我贬到黄州,我有自尊,你让我贬到海南岛,我也有自尊人。我有自己乐于干的事,我有自己要去做的发明创造,要去写的诗等等。他的自尊不是一个有条件的自尊,而是一个真正的自尊。
这些人会评估自己的行为,但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依赖于这些评估。
如果我们的人生成就,都依赖于外部条件——金钱、名誉、外貌、身材这样的东西,没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那我们的幸福就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
再来理解四十不惑,就知道,四十岁不惑于外物,不再被外在的这些名誉、金钱、地位的东西所牵绊。
自主不代表自由。
一个成年人,学会自主承担很多重要但无趣的事,这是责任,代表一个人真正成长、成熟。
怎么促进孩子的自主?怎么促进员工的自主?
第一,提供选择,让孩子参与决定、让员工参与决定。
第二,让他意识到选择代表着责任。让他明白有这样的权利去做这样的选择,就代表着有这样的责任去承担这样的后果。
无论是谁,一定要感受到我们天生是自由的,但无不在规则之中。
第三,帮他确立目标,并且给予奖励和认可。
其实“做出改变是一项只能由个人为自己做出的决定。”
这其中,控制情绪成为最重要的能力。控制情绪不是压抑和麻木,说我假装不生气,故作笑容。控制情绪在于接纳,控制情绪,是一个重新评估的过程。
所以,想要愉快而有意义地度过此生,就从“心”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