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躯体中,
他们说,有着一个灵魂,
那个灵魂就是你。
不过,你我总是在彼此之中,
这一点, 倒是从来没有人想过。
今天我们进入关系的篇章。
先从宏观的角度看看“关系”,关系这个词一听,大家可能会觉得,那就是我和你,或者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没错,但是不完全是,因为我和我也是一种关系。并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我们这个课就由这三大部分,还有这三大部分的链接组成。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我和“我”的关系,可以说:一个人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就在构建什么样的命运。而主动构建什么样的关系,就是他的性格。
大家都学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凸显的这个主人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肯定不是懦弱,胆怯,自高自大,自负这样的性格。这句话其实说的就是他的内在关系,从而成为他的外在关系。这个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他的内在关系是正能量的,是坚毅的,是不屈的,所以外部环境给他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会成为他的动力,但是如果外部环境给他带来的是正面影响,没有苦其心志,没有劳其筋骨,没有饿其体肤,他会失败吗?当然不会,因为他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他千山万水走泥丸的性格特征。反过来说,如果某人性格是负能量的,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搞不成,给他顺境,他就能成功吗?也是不可能的,那逆境更不用说了。所以就是前面的那排红色的字体,一个人的性格会影响他的内在关系,内在关系影响他和周围事物的关系,最终影响他的命运。
OK,我们今天来说性格和内在关系。
首先,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这句话的最初就是三岁前。而完整的考量,是可以放到6岁前。所以可以说,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就是性格,是在6岁前定型的。也可以说6岁之后是在不断的重复6岁之前的模式。
其次,性格在关系中展现;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去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他6岁前和父母等重要客体建立的关系模式。
最后,性格在关系中改变;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也想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
那很多人就问了,该怎样改变呢,这就要说道另外一个在关系中要做的准备了,就是在关系中的第三只眼,这个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就是在新的关系中,时刻要放个第三只眼来观察自己,想跟对方形成什么样的关系。
现有有一个这样的觉知,来知道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健康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相对平等的关系,在关系中,我们会玩各种自恋的游戏,去追逐“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这种自恋感。但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形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而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怎么不破坏自恋的情形下,构建相对平等的关系呢,就是前面的“第三只眼”,要时刻观察这自己的言语动作。时刻觉知自己的问题,最后改变自己和外界的关系,从而改变自身的性格。
最后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治疗的一个方法之一,主要是针对6岁之前的一些觉知,从而找到切入口进行心理的深度治疗。
还有就是最近我确实在看怎样写好作文的书,对自己触动还是比较大的,能写的好一点就尽量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