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幸福
春秋几度,寒来暑往。在春日的暖阳中,临夏州军干所大院内,一棚紫藤树枝蔓缠绕的花树下,娇艳的红牡丹,粉面的白牡丹,弥漫着阵阵馥郁的芳香。在墙角四处,那些不知名的花草喷青吐绿,钻出花圃地面,舒筋展叶,摇曳着旺盛的身姿。多少年了,跟着时光走过的季节,我已熟悉这座位于城北幽静的院落,春末里盛开的河州牡丹,初夏缀满紫藤花絮的廊檐下,铺设的石径上来往的身影,满头晃动银发的老兵,那些身着笔挺的戎装,他们步履矫健,一路英姿飒爽,迎面向我走来。
这些正在随着时间老去的临夏老兵,脸上带着和蔼亲切的神情,并以他们特有的严谨和认真精神,令人不由地肃然起敬。很多时候,我总觉得,他们就像我的父亲。做事严厉和刻板,对自己要求一丝不苟,他们身上有我父辈的影子。多年前,因受临夏州军休文化丛书编委会王国俊主编的邀请,我有机会走进了这些军休干部的精神世界。
历经先后多年的搜集整理与创作编纂,临夏州军休文化系列丛书《青春战歌》发掘红色记忆,编辑出版了《青春战歌》《黄河不会忘记》《热血军魂》三部曲,厚重达150余万字的系列丛书,沉甸甸在我们的手中,能触摸得到岁月的长河,泛起的每一朵浪花,穿越时空的记忆,拂去时间的尘埃,刻写在老兵人生中的印记,成为我们倍感珍贵的纪念。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青春战歌》,收录了31位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回忆文章,全书55万字,以亲身经历讲述军旅生活。如果说集体创作而成的《青春战歌》,是“群蜂酿蜜,众手成书”的心血结晶,那么46万字的《黄河不会忘记》、42万字的《热血军魂》,则分别以朱克禄、杨兴龙等作者的回忆文章,侧重讲述“采撷岁月,长河挂玉”的故事。三部丛书,思想厚重,衣钵相承,延续了个人口述历史的编写体例,皆取材于亲身经历,以个体微观情怀的叙述方式,抒写波澜壮阔的历史过往,表现宏大的时代背景。几十年前的往事,至今历历在目,青春不因时间的冲刷而褪色,清晰地留存在心灵的底片上,回想难忘的青春时光,理想的芳华在奋斗中美丽绽放。积淀在脑海深处遥远的故事,随着渐行渐远的岁月,愈发显得弥足珍贵,散发出浓厚的醇香。丛书将每位作者奋斗的青春岁月,放置于时代前进的熔炉中,个体精神融入集体生活的升华过程,通过作者的回忆录,将点点滴滴的细节描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刻画出一个个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
青春理想和信念追求,让人生丰盈而充实,人格的魅力,熠熠生辉。
受到《青春战歌》系列丛书的感染和启发,临夏军休干部朱克禄在青春战歌丛书主编王国俊的鼓励下,提笔再续丛书新篇——第二部《黄河不会忘记》。积沙成塔的创作及日积月累的成书过程,颇具几分传奇色彩,连我们也没有想到的是,包括作者朱克禄本人也不敢相信,自己在古稀之年的人,利用赋闲在家的时间,无意间地成为一位作者,从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黄河不会忘记》从着手创作修改直至成书付梓,由起初的一篇4万字的回忆文章开始,最后几易其稿,充实拓展到了一部46万字、全书543页的纪实文学著作。前后历经两年创作而成,尤其是对一个年迈多病的老人而言,其间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可想而知。
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呢?在青春战歌系列丛书的编写期间,我深有体会,真切感受到了来自集体团队凝聚而成的一种力量,每个人的完美,都将无可替代。干事创业在于知人善任的赏识,在于鼓励启迪心智的点拨,每个人都将成为自己的灯盏,焕发出潜藏在身体的光和热的能量,为人处世,远看是一盏灯,去照亮别人;近看是一团火,去温暖别人。
纪实文学《黄河不会忘记》,讲述了老兵们在火热的军营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其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是,作者朱克禄和战友率领驻地数十万劳务大军,挺进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在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军民团结并肩携手,胸怀满腔脱贫致富的梦想,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挑战生命极限,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致富梦想。
在上世纪,临夏县人武部带领各族群众劳务输出的先进事迹,在临夏可谓家喻户晓。临夏县人武部被评为全州模范事迹报告团先进集体,朱克禄巡回全州宣讲报告;同时,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以此编创了五场花儿剧《雪原情》,搬上舞台演出。作者朱克禄身为一位亲历者参与其中,在书中用第一人称记叙亲身经历,书写现场自然多了切身的体会,而将难忘的经历付诸于文字,以翔实生动地文学作品呈现给读者,富有传奇色彩的劳务输出,在临夏文学创作中尚属首次。追溯遥远的往昔是史学的任务,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凭借生动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展现。《黄河不会有忘记》编创者讲述故事,很多篇幅以采矿为素材,约占全书三分之二规模,充满了一个个生命的历险。用饱蘸真情的笔触,翔实记录了数十万劳务大军,讴歌临夏各族儿走南闯北的创业历程,他们挺进自然环境严酷的高原极地,置身于青藏高原无人区,用撼天动地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谱写了一曲军民携手、脱贫致富的感人赞歌。
该书通过记叙真人真事,详尽细腻的场景描写,通过场景带读者身临其境。数十万民工组成的劳务大军,浩浩荡荡挺进沉寂的荒漠戈壁,人们就像散落在大地的沙粒,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映衬在苍凉的背景中,场景显得孤独而壮美。在那人迹罕至的境域,他们亲历生与死的绝境,抒发可感可知的情怀,源自对自然的感悟与敬畏。感知生命的顽强与生命的脆弱,每当频临生死攸关之际,身体深处蕴藏的力量,犹如火山的力量,本能地迸发而出。在高原风雪交加的季节,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表现出无畏的果敢,有时连他们自己也不敢相信。人性的光彩绚丽夺目,在命悬一线的时刻,彰显了人性善良和崇高。灾难来临时的苦苦挣扎,努力到无可奈何的承受,就像是自然世界的缩影,他们的故事,就像人生的投影,对于生命的礼赞。
历史过往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在作者的回忆中慢慢复活,全书连接起一幕幕宏阔的场景,登上心灵的舞台。拾起那些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记忆碎片,在阳光下泛起柔和的光泽。
在扶贫攻坚计划的时代背景下,《黄河不会忘记》以带领各族群众劳务输出为创作题材,笔下塑造的人物清新自然,场景描写充满生活气息,饶有兴味的文字叙述,给读者开启了一道通途,神奇的高原豁然洞开。人与自然之间如何相处,维系生态链条,是贯穿该书的一条主线。不甘贫穷的发奋图强,身临巍峨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唐古拉山,横亘在眼前,像一道道门槛,在书中成为难以跨越的生命象征,极具象征意味。难分难舍的手足情,生离死别的悲怆……存在主义的现场书写,身临险象环生的境地,成群的藏羚羊、黄羊、牦牛,野兽出没,与狼共舞,扣人心弦。而在这里,比死亡更痛苦的是,生命与生命的拉力赛,争夺生存的机会,确是举步艰难,饥渴与严寒,如何去战胜横亘在心理上的高峰。艰辛的劳务输转过程,与残酷的环境殊死较量,善良纯朴的亲情,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兄弟般的战友情、各民族亲如手足的团结情,血浓于水,在蛮荒蒙昧的境地,表现出人的英勇和刚毅。幽默风趣的文字,显示出了临夏人自信乐观与机智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善于“讲故事”的本领。跟随作者营造的文学世界,梦境般的经历,身临其境的生活场景,感受亘古蛮荒里的原始野性,一个个血气方刚的临夏人,可亲可敬,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
吃苦耐劳,不甘贫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黄河不会忘记》中得到生动诠释和显现。作者以曲折萦回的笔触,记录一次次化险为夷的脱险,在沉静的叙述中埋设伏笔,描写波澜壮阔的拼搏,惊心动魄的历险,赋予较强的审美感染力。“豹子奶奶”、六月飞雪迎端午、我的“战友”军马、“昆仑山口雪当床”、“滴血的金项链”、“坦克团长”、“楼兰美女”……一个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身影如雪山般坚毅,耸立云霄,让人过目难忘,产生唯美的艺术效果。“铁锨把蹭手着浑身儿酸,手心里的血泡着全磨烂……一路上的寒苦哈说不完,沙娃们的眼泪淌呀不干。”一曲河湟花儿《沙娃泪》,唱出了出门打工之苦、致富之难。没有创业本钱,只有浑身的热情和使不完的干劲,高海拔、高风险的劳务输出,带着致富的梦想出发的,身在山尖上行走。
正是那些年的劳务输出的产业化发展,临夏劳务大军的足迹遍布各地。荡气回肠的劳务之路,在打工创业的脚下渐渐清晰,梳理出线条粗犷,勾勒棱角分明的脉络,像一条奔腾的黄河。透过他们的创业经过,瞭望临夏出门人的身影,沿着他们的足迹追溯,河州走南闯北的脚户哥,足迹依稀可见,出门打工既是他们的起点,也是回家的坐标落脚点。读过《黄河不会忘记》后,有一位读者说:“当年临夏县的劳务输转,深刻影响了临夏经济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一位读者说:“我小的时候经常看到出门人,他们到青海、西藏、新疆打工,很多是我认识的。我既同情他们,也赏识他们,他们在青藏高原‘无人区’拼了命,高强度劳动挣钱,以养家糊口的那种精神,从小在我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位积石山县的读者说:“这是我州劳务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拿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带着穷困潦倒的农民上演了一部部传奇,他们走向‘无人区’,拯救群众于贫困之中,很多人以后走向经商之路,现在青藏线上活跃着30多万临夏籍劳务经商人员,大多就是这些劳务输出者及他们的后代。比如积石山县大墩峡的老板尕一素、马学明,当时年仅20多岁,就是带领几千人外出劳务的大‘拿事’。他们上演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抗争历史,让无数农民走上了康庄大道,他们对临夏商贸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一位临夏读者说:“以前在‘无人区’拼命抗争的十几万农民淘金者现在转型成推动我州经济社会的一股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县上的十个商界精英中有九个,都曾经是去过青藏高原的劳务输出的人,这些劳务者现在几乎全部成为大大小小的老板。临夏各族儿女,走南闯北,活跃在青藏线上,他们创造了感人事迹。”
善于捕捉生活的典型细节,加以出神入化地提炼。贴近风土人情的落笔,辽阔的书写视域,成就了该书文学创作多种月度视角,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该书相应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意识流派等文学标签,丰富变幻的文学手法,凭任想象力尽情驰骋。该书还写梿枷、碌碡、石磨,二牛抬杠、打场、割麦等,富有童真谐趣的乡情散文,勾起人们的回忆,或多或少刻着我们儿时的印记。我想,或许每个人心中原本都有这样一座庄园,诗意地栖居着往昔逝去的美好记忆。
手捧沉甸甸的书稿,我心想,一个人究竟蕴藏有多大的能量?朱克禄对我说,有时写到情深处,不知不觉到了夜里两点多,人兴奋得一宿睡不着。每次他把誊写好底稿,拿到楼下的复印部打印,他跟打字员商量说,能不能再缩小字号,为此节省几块钱。后来他干脆买了一台电脑,“我自己动手,在家里摸索打字,慢慢学会了打字。”他用手写输入法打字,每天积少成多,就是《黄河不会忘记》这部书。沉睡在过去的美好,就这样被记忆唤醒,尘封的历史复活。好在,留存珍藏下审美的印象,追溯曾经的美好往昔,听从心意的安排。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生命在燃烧中升华。那就是人怎样有意义的活着。信马由缰的阅读,跟随该书走近临夏,那便是黄河母亲,她给予我们的养育之恩,时时刻刻,无须想起,从未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