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分组?
年轻的时候大家伙聚餐喝酒,为了提高酒兴,往往分成两组。一个上场和对方打拼,输了,队友接着来,最后打光了,自己的队伍就输了。然后愿赌服输,全体队员都喝酒,忍受对方的嘲笑。
不服气?重来!上次我输了,我得先上,如果不赢一场,太丢人!
然后对方上次赢他的那个人出场了,说什么手下败将还敢言勇,来来来,让我随手收拾了他,大家看好吧!
于是,所有人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
现在的教学,无论怎么讲,核心依然在课堂。只有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改变低效、无效教学,实现有效、高效教学。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觉到,深化分组教学,全力打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02
将学生合理分组,以人为本,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分组教学则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分小组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将班内每八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四张课桌对在一起,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
小组的成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每过一个学习阶段都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微调。
同时要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能够帮助别人,才是最大的幸福。现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学会与人合作,对一个人今后能否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组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主角和配角,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都有因为自己的成功使小组获得奖励的自豪感和愉悦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地开展,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首先小组内要选出一位组长,前提是有善于合作交流的个性品质。一般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小组内答辩,成员投票表决方式进行。
组长确定后,根据组内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结合个人的意愿,进行详细分工。
如“发言人”负责回答教师的提问,小组成果展示,组间交流;
“书法家”负责将本小组的问题,展示在本小组的黑板上,以及课堂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板演;
“督察使”负责督促小组内,每名成员课堂上的学习,并及时进行量化计分;
“外交家”负责和其他小组的交流,把自己组内的疑惑问题向其他组讨教,把其他组的优秀答案带过来分享;
“艺术家”负责将小组内的讨论结果,以歌曲、快板、小品等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发明家”负责小组探究实验器材的准备、进行过程和结果分析,在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后写出实验报告等等。
小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彻底杜绝有的成员忙得很,有的成员却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
03
分组学习的策略。
分组学习策略的中心,是组内成员互相合作,小组间互相竞争。
根据任务的实施情形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小组内部的分工,明确规定组长和各个课代表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如语文课上老师要求5组发言,那一般就由5组语文课代表来完成。由于课代表的发言将决定本小组的分数,因此其他成员就是他的智囊团。
第二阶段是小组成员个人任务的完成阶段。
如老师分发了当堂训练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学生在这一阶段中必须学会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也必须学会对资料和课本等众多信息的初步分析及初步舍取,这才能更好地完成当堂训练的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的好胜心及表现欲较强,不会甘心落在他人后面。
比如争先将自己的结果交给小组长,高傲地指出其他同学的错误等。
用心的投入及投入后所取得的成绩,会让学生产生满足感和充实感,也会让学生找到一个努力向上的支点。
让学生感受到他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也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
第三阶段是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在该阶段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整理所获取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讨论、整合,得出该小组对某一问题的最后结论。
各小组成员必须具有合作的意识,充分体现合作精神,互补不足,具有整体意识,才能让自己的小组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其中小组成员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较为隐性,也是学生在自我表现时的一种无形竞争,是培养学生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重要环节。
一些在全班学生面前不敢讲话的学生,在自己所选择的组内也不怕了,他们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有时由于意见不统一,经常发生争论,最后都能够取长补短,达到和谐统一。
在这样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懂得了和谐相处,培养了团队精神。
组内成员制订了同一目标,为了完成同一项任务,进行更多、更细致的分工。
同学之间在一起探讨所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学生真正地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主动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前的准备工作。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哪位同学想偷懒,其他的同学就会给予督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担心学生不会,于是自己辛辛苦苦地将一次次知识点组合、整理、讲解。
这种现象尤其出现在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中,但教师也深刻地感受到这样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在一次初三化学复习课中,笔者尝试着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归纳,结果惊喜的发现各组学生都能画出自己的图形。
每个图形都非常直观清楚,所总结的知识点也十分的详细、全面。这充分证明了学生完全具有收集、整理信息的潜能,学习上也完全具有独立性。
第四阶段是小组之间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相互评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性途径。
在这一阶段中重点可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小组针对部分内容出试题来考察其他组。
这时,小组必须首先对这部分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然后出的题才不让对方笑话。
同时也是对自己水平的检测,也有一种对知识理解到某种程度的幸福感和成功感。
对其他组递来的试题,小组内经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并由对方评判,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便开始了。
04
分组后的问题。
分组后小组讨论是课堂的主要形式。但有的学生趁此机会,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学生互相斗嘴甚至语言不文明。
这都需要教师及时制止并正确引导,让学生逐步走向真正的学习内容的讨论。
学生的分组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分的组,每组内总会有几个学生不参与讨论。
什么事也不干,老师说的也不听,自己也不说话,好象课堂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小组讨论的时候,及时走到学生中间,具体问学生的学习困难,鼓励他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再在全体学生面前进行表扬,培养他们发言和提问题的兴趣。
分组学习时,教师在活动初期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有些平时在班级表现比较突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包揽学习的全过程,使组内其他成员失去锻炼、提高的机会。
分组学习会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只想表现自己的组,不管别组学生的表现,甚至有贬低其他组的一些做法。
这种做法如不及时纠正,组与组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不利于学生之间正当的交往。
这时教师要将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
分组学习有时也会发生不团结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这时教师的思想工作是必须的。
所以分组教学的课堂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有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心理准备和行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