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不旧
1.
留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今的年轻人个个都是生活家。个人享乐主义早已经不是一个贬义词,已然成为了一种新潮流趋势。
比起老一辈的节俭克制,年轻一代显然更有生活情趣,那种为家人为集体牺牲小我的价值观也早已过时,大家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取悦自己”。
然后,就有了朋友圈里那精彩绝伦的生活,吃穿用度精致且价值不菲。就算是刚入职不久钱包不够硬气的,也会毫不手软地用大半个月的工资入一双时下流行的椰子。
要“活在当下,活得体面”,我绝无异议,但是在每次忍痛剁手付款的时候,你可曾想过立在身后的父母。
你在诗与远方,在追求生活品质,在聊着最新的时尚潮流,各个品牌的秋冬新款,远在家乡的父母却穿着几年前买旧衣服,帮你烦恼着怎么凑首付。
当下你享受着这与自身身份不对等的物质条件,光鲜亮丽的表面背后是父母一地鸡毛的生活,无所适从,和不能理解。
2.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马上或已经三十而立的年龄。父母的白发早就藏不住,该是你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的时候了。
如果你没有富豪级别的父母,没有坐吃也不怕山空的身家,如果你的买买买都是些父母无法接受的价格,是时候多问自己几个“应不应该”“合不合适”。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大牌除了撑一个“面子”和被人认可的表象,也不会带来太多超值的体验。
然而走进了这个不属于你的世界,目睹了更多纸醉金迷的生活和价值不菲的精致物件。真的会打心底里觉得自己又穷又没背景,年轻的心反而挫败感剧增。
虚荣之心带出一种不可一世的错觉,所谓的自信和自我认可都是粉饰的太平、繁荣的假象。
你心里应该也清楚,你跟那些想要比肩却无能为力的人之间差的,不是一件纪梵希的T恤或者LV的入门手包能填平的距离。
既然如此,何苦让父母一直保持着那个托举的姿态,来满足你对吃穿用度的享受。
别这么自私。
3.
从小,父母就极尽所能给你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为什么有一天当你长大了,赚钱了,却只想到自己的体面。
对他们来说你就是生活的最核心,时时刻刻都不忘为你打算。而你,在大手一挥刷卡买这买那的时候,脑海中有过给父母置办一二的想法吗。
多是没有的吧,那时的你,满心只有被店员奉承的优越感,挥霍的痛快,或是想到在朋友面前惊艳亮相的那种迫不及待,父母的脸庞,此刻是不在考虑范围内的。
你追求的生活品质难道不应该包括父母的生活吗?你们本是一体的,父母倾其所有将你培植成今天的你,你还觉得远远不够,还想压榨他们踩着他们的肩膀往上挤。
社会家庭都是循环往复的,设身处地想一想,多年以后,若是你劳心劳力养成的孩子,自己过得丰富多彩,却对你单调清淡的日子不管不顾,是否也会心寒无奈。
中国式的家庭,是不习惯于直白表达这些细腻情感的。父母羞于讲出自己内心的苦楚,也不愿表现出急需你关怀帮助的心情。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指责,你怎么买这么贵的衣服,赚了钱为什么不省着点花。
他们甚至也没有想过,你的薪资要分一些来犒劳父母,不拖累不给子女添麻烦是每一对中老年夫妻最重要的功课了。他们害怕的,也只是你把钱大把花在这些可有可无的装扮上,未来有一天会吃到钱不够花的苦。
可他们不说,他们不开口问你要,你就能心甘情愿的不给,甚至还腆着脸索取吗?
4.
如今的家庭观念已经不复从前那般教条,“戴孝三年”“唯父母命是从”这样的故事早就退出现实生活,搬进了历史书。
现下父母子女的关系与西方国家越发相似,相对独立,尽量平等不约束。优点自然是有的,但总觉得有些清浅了。尤其是儿女对父母赡养尽孝的要求,无端降低了很多。
大城市条件好,机会多,父母都“识趣”地放手,任由孩子们离开自己,有能力的还要尽己所能给孩子买个房添个车,没有财力的力求不拖后腿,身体不适不会说,家中的烦心事能自己扛的绝不向自己提及半个字。
这样的自觉和小心翼翼,反而让人心疼。
所以我一直觉得,最能激励我们奋斗的鸡血从来不是哪一个名牌的包包或者衣服,而是身后的父母。
如果你足够强大,从经济条件到生活日常都游刃有余,自然能多出一只手去照拂父母。
有那么一天,他们敢于去依赖你,不怕给添麻烦,有了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来找你,该是多好的事啊。
他们能够去体验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的所有新潮玩意儿,也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常常去试吃新开的餐厅。
这样的信念,难道不足以成为加班时的动力、低谷时得烽烟吗?难道不比拥有一条轻飘飘的cartier项链更让人有成就感吗?
有句话说“成长的速度,一定要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
在这里想再加一句:你给自己买名牌的钱,不能多于你给父母花的钱。
END
你好,我是友不旧,很高兴能在这里把我自己介绍给你。
旅居法国的小仙女博士,学的是最没技术含量的商科,俗人一个。
主业是美美地生活,副业是研究+教学相长,闲时写写字拍拍照。
一路走来途径过很多国家的山河湖海百态人生,爱过几个人,喝过很多酒,听过很多故事。希望在分享中听更多的故事交更多的朋友。
看到这真的很感谢,那就顺便点个赞或者在评论里聊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