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刚接触听书稿领域的小白来说,我非常幸运地加入了樊登一书一课的主编前折口老师组织的第一期改稿群,这是我整个十月最大的收获。改稿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把你稿子给你改了”。
这是一个群名,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和字面意思的理解一样,即帮助你改稿,帮助你修改已经完稿的、暂时不合格的听书稿。
我学习写作的这几个月以来,报名参加了一些课程,在写作方面,也摸索地很辛苦,写了很多稿子之后,才对改稿深有体会,与其埋头苦干地写无数篇文章,都比不上有经验的前辈指导你修改一篇文章有用。经验丰富的编辑前辈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中的错误和纰漏,这都在潜移默化中帮你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真正践行了一篇好稿子都是改出来的说法。
机缘巧合之下,我看到了前折口老师建立的一个饭团,名字叫做“陪你赚到第一笔千元稿费”。这是唯一一个,我在未付费之前,只看了三条可以浏览的信息之后,内心中毫无观望的想法,果断就购买了的饭团,因为里面全是实打实的干货,有很多听书稿作者的经验,还有更多指导写作的方法。
改稿群,就是饭团中,尚未签约的长期团员的隐藏福利。
为了保障改稿的效果,第一期的人数限定是十人。
在改群里面,只要你认真听,积极修改,无论是批改其他小伙伴的稿件,还是你自己的,你得到的收获,远远不止受益匪浅这一个词语可以形容。
好了,下面来说说我参加的第一期改稿群的复盘总结。
我是从:计划——执行——回顾——调整措施对第二期的建议,这四方面来写复盘的。
一、第一期改稿群建立的计划
1、这个群建立的目标是什么?
1)改群的规划:
预计接纳十名学员,修改十篇稿子。
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每周抽出一小时左右,大家集中讨论,通过自评、互评、老师点评三个环节,前折口主编帮助学员们共同打磨出一篇好稿子。
2)改群的时长:为期二十一天,第一期时间是10月9号,到11月1号。
3)改群的目标,有四个:
第一,是帮助学员们优化稿件,并且从其他人的稿件中学到写作方法。
第二,在一期结束之后,学员们将自己在改稿群中的经验,传递给饭团中其他的作者。
第三,前折口老师会在改群中挑选两位学员,做预审编辑和特约助教。
预审编辑:就是编辑在改稿前,预先帮助编辑进行审稿。(这对作者自身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同时看到优秀的稿件,也可以提升自己。)
特约助教:主要是运营的工作,帮助运营“你把你稿子给我交了”2群,并主持下一期改稿群。
这个很吸引我呀,感觉进步会蹭蹭蹭地往上涨啊。
第四,学员们修改后的最终稿件,再交与老师审阅,通过之后,如果是约稿清单上的书目的话,就会过稿,并提交终审,最终签约。
如果是样稿,过稿后就会进入约稿环节。
2、学员们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21天的互助改稿,最终打磨一篇优质的讲书稿样稿。
3、学员们加入改群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或者说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注意事项。
1)准备一份简单的自我介绍和一篇自己的听书稿样稿。
2)熟悉听书稿的基本写作框架。
3)开始点评前需要将自己的稿件发到群里,所以大家必须遵守规则,切记不可将其他人的稿件外传。
4)所有小伙伴,应该在点评开始之前,将其他人的稿件提前看完,可以把自己代入编辑的状态,发现别人的问题,写出自己对稿件的意见、困惑,至少三点,对于有欠缺的地方,还可以试着写出修改的意见。
5)最后二十一天结束之后,写一篇复盘总结,看看这一个月的成果如何。
二、改群实际执行
1、改群中实际加入的学员
第一期改群实际人数有十人,包括一位点评老师:前折口老师,一位小助理,八位交稿参加的作者,一共需要点评八篇稿件,一共经历了四次改稿的过程。
2、改群的交流过程
每周交流改稿一次,在周一或者周三晚上,利用20:00至21:00的时间,针对一篇到三篇稿子进行点评,但几乎每一次都因为内容量过大,持续到22:00。
1)主持人提前预告当天的点评内容
2)自评:每周自荐出一个临时主持人,主持人安排点评稿件的顺序,从稿件作者自评开始,说出写稿中的困惑和难点。
相当于自我总结,能够提前准备好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在老师的点评中,让自己获得有针对性的解答。
3)互评:自由讨论时间,其他小伙伴发出自己对这份稿件的意见和建议,供稿件作者参考。
有时候,看别人稿件,往往能发现很多问题,因为多数时候,自己写稿会陷入固定思维,多看看旁观者的意见,也能为自己提供一定程度的启发和思考。
4)老师点评:前折口老师对当天的稿件逐个点评。
老师点评的很细致,会从开头到结尾的行文逻辑,乃至全篇的文章架构,各个论点,段落之间的关系,都会进行一一点评。
- 主持人发出下一周需要点评的稿件,供大家预习
3、改群的最终结果
改稿的过程很简单,但是内容很丰盛。
二十一天结束之后,每个作者都拿到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并且小伙伴们都纷纷表示收获很大,第一期圆满成功。
三、回顾这一期改稿的成果
1、我写作时候的困惑
进改稿群之前,我心情其实很忐忑,因为我对自己的稿子不太自信。
我所选的书,是一个平台的试稿,我也是第一次写听书稿,就这几千字,是我磨了二十天左右的成果,最终给到改稿群的稿件,是我推翻了初稿,重新写出的第二遍稿子,过程也是相当艰难,曾经一度都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好在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完成比完美重要。
进入改稿群之后,发现小伙伴都很友好,并且也愿意为共同改稿出一份力,无论你的稿子写得如何,有何优缺点,都会得到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我的信心。
2、在改稿群的过程中我学到的写作技巧
第一,选书的重要性。选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对书的选择,会决定你稿子的成败。
如果说我现在的写作水平还处在小学阶段,那么我就选择了一本高中才会读的书,以我小学的程度去写,顶天也就能写个初中水平。
所以我总结了,要先由易入难,是新手写听书稿,建议选择工具方法类的。
如果工作在某一领域,建议写这一领域方面的书籍,上手相对比较容易。
曾经有写过某类型的书籍,并且在其他平台过稿的,最好写那一类型的。
第二,一个好的稿子一定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大家看稿之前,前折口老师就教给我们要从四个部分来看一篇稿子,就是开头导入、主论点结构、分论点结构、总结提炼。
我们自己写稿子的时候,也要按照这几点来检查和修改。
开头导入部分,一定要贴合书的主旨,破题、引题的段落也不能偏离主题。
我写的是《自私的基因》,我在引题的时候,写了一个书中的例子,但是,例子表达的意思却没有将“自私”和“基因”表达出来,也没有贴近书中主旨,只能算是一个小的分论点的一部分,这样的写法是失败的,所以开头故事的指向性一定要准确,把本书的关键问题讲出来。
主论点结构,一般都分为三个重点,这就是整篇稿子的大纲,根据不同种类的书,可以按照并列的关系来写,也可以按照层层递进的关系,或者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写。
分论点结构方面,要注意各个小论点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有包含或者重复,可以去学习《金字塔原理》中的MECE分析法,将书中各个论点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能够帮助把握住问题的核心。
总结提炼部分。不要和前面小结重复,尽量做些升华,还要用最简短的语言阐述明白每一个论点。
第三,避免说车轱辘话。本来可以用一段话就说明白的问题,如果用大量的段落或是案例,将一个论点反复说,就像在不断重申一个问题,反而让人抓不住重点,听众也听得云里雾里,稿子的质量自然就下降了。
第四,注意书中知识的解释。
如果没把书读懂,那就多看几遍,拿不准的知识肯定是没有理解透彻的。虽然听书稿是对书的再创作,但是也是在遵循原书基础上的创作,是将书中知识,经过浓缩总结之后,传达给听众,所以要清晰地解读书中知识点,不要造成对知识的误判,不理解的时候,多看几遍。
这都是我写稿时候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老师指导一遍,思路就清晰多了,在下次写稿时我也会更加注重这些环节。
四、对结果的分析和经验总结——对第二期的建议
1、对临时主持人的选择
一期中,每周的主持人实行自荐的轮换制,这样可以加大各成员的参与度、积极性。
但是在一期中也碰到了问题。自荐做主持人的方法是很好的,可是感觉大家普遍胆怯,一说到要自荐的时候,顿时鸦雀无声,一是不知道主持人具体如何主持工作,二是觉得可能会有些压力,其中也包括我,惭愧...
并且还会出现预先选好的主持人临时有事的情况。
所以,我建议,主持人的安排,可以从当天要点评稿件的作者中选择出一名,因为主持人还要兼顾负责当天点评内容的复盘,这样一举两得。若是碰到这名主持人临时有事的情况,可以从其他稿件中的作者中选一位替补上去。
2、建议所有学员每周做一次简短的个人周复盘
这是我个人没有做得好的地方,没有及时做到周复盘。
在点评他人稿件的时候,当时听的时候高度认同,往往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感觉”,或者“原来还可以这样来写”,可是不将这些知识及时地总结出来,过几天就会忘记,以至于平白让这些重要的知识点石沉大海。
因为在第一期,每周都会有主持人来负责整理,潜意识中我就会把自己置身事外。而这次再写月复盘的时候,就出现了困难,感觉在整个改稿过程中收获很多,也有很多可以写进文章里的,可脑中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模模糊糊的,只有再去翻一遍聊天记录,增加了时间成本不说,还会导致效率的低下。
所以我建议每一个人都可以以“周”为单位做复盘,当然,能做到日复盘就更好了。每一次复盘都会有所收获,再在月复盘的时候加深一下印象,写稿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虽然没有强制必须要做,但是对于需要自我成长的小伙伴来说,复盘是很有必要的。
写稿是个长期的过程,逐渐累积的经验才能一次次地为自己的稿件加分。
以上就是我参加第一期改稿群的复盘,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我觉得从他人身上学习经验,就是从和他人的交流开始的,前折口主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有趣、又很严谨、有责任心的人。从饭团取名的这一点上看,就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并且还组建了三个微信群,分别是“你把你稿子给我交了”、“我把你稿子给你改了”、”陪你赚到第一笔千元稿费”,我觉得挺有趣的,你自己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