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面抛出了一个问题:
孩子在玩电动汽车玩具时,汽车跑着跑着就停下来了,孩子着急地喊道:“妈妈,汽车不动了。”
回答一:“不用着急,汽车不动是因为它里面的电池没电了,妈妈重新装一个新的进去,汽车马上就会动了。”
回答二:“汽车怎么不动了呢?这是什么原因呀?”
你的回答会是哪一个呢?
很快有麻麻回答:“当然是第二个好呀,引导孩子去探究”
是呀,我自己以前一直是第一种回答方式,觉得自己特别温和特别讲道理。
不过现在开始尝试第二种,比起"正确答案",现在更想听到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后来,有位麻麻提出了更具体的情景:
但是最近的学习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思考维度,我跟那位麻麻说:
一边回答也一边复盘自己:对呀,其实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可能太容易陷入一个“我希望你怎么做/变成什么样”的一个境地里,但也总是有一定几率看到孩子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呈现而觉得不满意。
在我们想要孩子“变成什么”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他自己“想要什么”
甚至,放下自己预设的愿望。
沟通,大多数时候我们想到的可能是表达自己,让对方更好的明白看到。
如果沟通,在我们表达自己之前,我们能做到去看到对方呢,是不是就就更容易互相理解和交流了。
扯远了想到一件很搞笑的事情:当时转发崔璀老师的《极简冲突管理》我的朋友圈:
这个朋友圈的背景是:先生当时是一看到这个课就说要学,我却真的觉得,我们每次的冲突,都解决的很好呀,每次都把你说的心服口服的。
先生:你知道吗?每次吵架你都特别有道理,你做的也无可挑剔,但是就是很让人生气。
我还是不明所以。
现在我渐渐真的理解了:
沟通,真的不是要确认谁的是正确的
沟通是我们互相看到对方
我现在在学着更多的看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