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不一定害死猫,没有好奇心,一定会害惨你。
1.好奇心才是最好的驱动力
无论什么年龄段,总有些人活得寡淡乏味,而另一些人活的热气腾腾。
造成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无好奇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美国有位摩西奶奶,中国有位姜淑梅老奶奶。60岁学认字,70多岁学写作,如今已出版了好几本书。
姜淑梅老奶奶出生于1937年的山东巨野,正值战乱年代。前半生历经战乱、饥荒、闯东北等日子过得尤为困苦,为了活着而不停的奔波。最困难的时候,饿得没办法,还曾想过抱着儿子投河。
1996年,姜淑梅老奶奶的丈夫意外去世,女儿为了让她摆脱悲伤,建议她学认字。
60岁的老奶奶开始用各种方法学认字,大街上的广告牌、电视剧里的字幕、家里的说明书等都成了她的学习教材。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笔一画的练字,这一学就是十多年。
70多岁的时候,姜淑梅老奶奶开始写作,她把过去历经的战乱、饥荒、的苦痛日子一点点的写了出来。陆续出版了《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等书,还放出豪言:不要求数量,要求质量,十多万字的书,要一年写一本。
现在,姜奶奶又开始学画画,她的梦想是90岁之前成为一名画家。
“俺最喜欢玩的还是写作。玩着玩着,天短了;玩着玩着,有奔头了;玩着玩着,心里亮堂了。现在又玩出稿费,玩出书,玩上瘾了,还得接着玩。”
青春与否,不在于年龄,而在于你对生活是否有热情,对这个世界是否有好奇心。
无独有偶,日本也有一位传奇奶奶。她叫笹本恒子,是日本第一位女摄影记者。
2016年9月1日,她已经整整102岁了。到今年,她就103岁了。
她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平洋战争、东京地震、经济泡沫、广岛核爆炸,脸上却时常挂着微笑,对世界依然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1914年9月1日出生于东京品川。
25岁成为日本第一位女性摄影记者。
49岁离开摄影界,开时装设计店。
52岁开始学习”鲜花造型设计”课程,后来又学习了珠宝设计。
71岁回归摄影界,举办了“恒子的昭和年代”摄影展,广受好评。
97岁出版《97岁的好奇心女孩》。
100岁出版《100岁的幸福论》,日本官方为她举办了浩大的《笹本恒子百年影展》。
101岁出版《好奇心女孩,今年101岁》。
她说:“永远不要让自己失去好奇心。”
“只要好奇心还在,心情还在,无论多少岁总是能有新的开始。难得活着,我觉得有想要见的人,哪有闲工夫去死啊?”
罗振宇说过,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判断,打工还是创业、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留在家里还是出门远行,跟当年你考试考90分还是60分没有直接关系。好奇心,是你最好的内核驱动力。
2.不是所有的好奇心都能助人成长
既然好奇心这么重要,是不是所有的好奇心都能助人成长?
当然不是。
伊恩·莱斯利在《好奇心》一书中提出:好奇心开始于“为什么”的问题,这是人与其他物种根本性的区别之一。
他在书中讲了两种好奇心:一种是初级好奇——消遣性好奇。这是进入某个未知领域的入口,但若只是在此处徘徊,对任何事物都只会是浅尝辄止。
另一种好奇,是认知性好奇。这种好奇,需要更多认知上的努力,需要去有意识培养,而且它并非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的。
举个例子,明星的婚姻状况总是特别吸引人眼球。比如说王宝强离婚,如果你八卦的是马蓉到底有没有背叛王宝强,这就属于消遣性好奇。如果你因为这件事去了解一下《婚姻法》与明星的财产分割,分析分析中国的离婚现状等等,这就上升到人知性好奇了。
3.好奇心是可以训练的
《好奇心》一书分析了训练好奇心的七种方法,分别是:虚心若愚、建造数据库、像“狐猬”一样觅食、询问关键的“为什么”、做一个“思想工匠”、质疑你的茶匙、将谜题变成奥秘。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试一试,运用这些方法重新寻回自己的好奇心。
几年前,著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从央视离职,她也经历了一番权衡与纠结、焦虑与挣扎,最终促使张泉灵下定决心的正是好奇心:
我唯一拥有的就是我的好奇,在42岁还有的好奇。艰苦的挣扎也没有磨蚀的好奇。幸好,爱我的人只是因为想保护而阻拦,他们终究是爱我的,知道于我,浇灭好奇心,无异于谋杀……其实,只要好奇和勇气还在那里,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
约翰·布朗曾说过:“感谢上帝没有让我的好奇心硬化,好奇心让我渴望知道大大小小的事情,这样的好奇心有如钟表的发条、发电机、喷射机的推进器,它给了我全新的生命。”
好奇心是我们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当你发现生活寡淡工作乏味的时候,想一想,你是不是把好奇心丢在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