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设计心理学》有感
我们这几十年的发展速度确确实实已经超越了以往几百年的速度,我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是凭此能不能够断言我们比那时候的人更有智慧、更聪明呢?
看看那些古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我们就会发现,古人在物质条件相对贫瘠的条件下,依旧产生了如此辉煌的文明成就,这就表明:知识虽然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但并非总是如此。
我在《黑天鹅》中读到一个有趣的实验,作者采访了那些记忆力的天才——真正不会忘记任何事情的人,但是发现他们并没有表现出超常的智慧、见解,甚至有的采访对象还为此苦恼。这就是我一直思考的,除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迷雾外,思维方式才是我们最大的奥秘。
虽然世界每时每刻都不一样,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几千年来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当我在读设计心理学的时候,我也在尝试了解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
书中提到:知识不仅储存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储存于客观世界。
个人认为这是在表明,人的头脑中通常会将事物归类,并用相似的方法去处理它。比如说我向别人形容一件东西,最省力的介绍方法不是提供详实的数据,而是类比他物。而依托这种已经“归好类”的事物,从而进行设计的方式叫做自然匹配,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利用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理念,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
自然匹配不光可以引导人们如何操作,也可以在物理结构、语义、文化、逻辑等等方面展示对目标的限制。我们按照脑中约定俗成的东西将事情归类,这样记忆就会倾向于对一般事物进行过度概括和规范,并且过度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这确实是人类几千年来生存的利器,但是却并不完美。由此带来的失误和错误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同时,人们倾向于只要能够加以解释就满意。(在黑天鹅中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只是一台巨大的回头看到机器,而且人类极为善于自我欺骗。)
在没有外部信息的条件下,人们凭想象设想机器是如何运作的,只要他们的心理模型能够用来解释所观察到的事实。或者说,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解释,只要解释的通,就会被认为是正确的。而这就是思维报错之后的补偿机制,我们能够坦然接受和适应各种灾难和后果,只要时间允许。当然,遗忘也是人类思维系统中的一大瑰宝(在《删除-大数据的取舍之道》中提到,有史以来,遗忘一直是常态,而记忆才是例外。)。所以再大的事情,第一我们可以尝试去解释,只要能够说服自己。第二我们可以尝试去遗忘,只要时间够长人够忙。
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一切进展顺利时,人们就会归功于自己的优良素质和智慧。
我并没有过多的介绍本书中的各种设计原则,因为我相信,智慧是互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