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发一笔横财亦或是遇到贵人扶持,对于农村人而言,真正的靠自身努力就可以摆脱贫困实际上就是天方夜谭。所谓的“寒门出贵子”无非是在理想状态上农村人的一种憧憬和向往,这种憧憬和向往支撑着一代代的农村子弟苟延残喘的奋斗着。所谓奋斗,也只不过养家糊口,儿女双全而已,至于生活状态,还是吃的是力气饭,干的是力气活,看的是井底的天。
最近,与父母“吵架”较多,而争论的话题无非围绕着“结婚、传宗接代、离家近”等,在争吵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一个人如果真正想从农村脱离出来,走上“诗意生活”和“人生巅峰”的道路上桎梏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你没富过,你就不知道富人之间的连襟;如果你没穷过,你就不知道穷人之间的倾轧”,对于农村而言,穷人占据着极大的比例,但农村中却很少有“淳朴、善良、热心、生动”的生活场景;且不说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劣,仅仅是资源的匮乏,足以考验着农村人的人性,管子说“有恒产着才有恒心”,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一定的财务和资产,才能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所以,当一个人物质匮乏到极致,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时候,自尊和脸面就会成为奢侈品,不择手段就会成为动物的本能。
说一说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虽然说不上励志,但也是大部分农村青年所面临的问题。
家里有两个男孩,因为我出生时,正是计划生育贯彻最彻底的时候,有两个男孩本就是国家不允许的政策,所以村里很少有两个男孩的家庭。但因为家里大爷爷是烈士,所以我是一个例外。要养育两个孩子,母亲的体弱多病,所有的重担便压在了仅仅靠干工地建筑获取一定经济收入的父亲身上,所以从我记事起,每一假期开学便是家里最阴暗的日子,因为我和哥哥上学都要交学杂费,此时父母就会吵架,每一次母亲总是哭着出门,一出门就是一整天或者一整夜。但每次母亲回来,都可以凑够我们的学费,也正因为这样,为了上学,母亲借遍了村里所有的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甚至为了借钱,母亲会在别人家午后的的大门外等着,因为人家要睡午觉,具体睡到几点不知道,只能等,有时候在大门外一等就是一下午。所以,村里所有的人总是躲着我们家,怕借钱,怕我们还不起,父亲在村里走路总是低着头,那种自卑也许只有不惑年纪就满头白发的父亲能体会。父亲不善言谈,作为家族老大,从来不会当众讲话,实际上就算讲了也会被别人冷嘲热讽一番,他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要争气”,也正因为如此,我很早就懂事,从没要过过分的礼物,一心要学习,因为父亲说,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农村。在考大学时,族里所有的人都劝我爸,要我放弃,因为叔叔家几个孩子已经辍学在社会上闯荡,经济条件好了很多,族里人说“读书啥用?能当钱花?”,他们还给我爸算了一笔账,上大学至少要花五六万,如果在社会上干活也能攒个七八万,所以不上学等于赚了十多万。但我坚持认为要想真正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就必须有一代人去付出、去改变,只有这样,后代才有可能脱离贫困的帽子,而我就是要做改变的那一代人,无论这代人经受多少的流言和磨难。所以我坚持的结果就是,自此家庭在族里的地位算是排到了末尾,因为穷,因为上学要借钱,每年过年串门,都会听到一句“还念书呢,都念成大先生嘞!”,当然肯定是反语。这种轻蔑的嘲笑和在校没钱的尴尬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自己的灵魂,如果一旦思想动摇,你就会选择放弃。因为坚持的过程就像凌迟般蚕食着你灵魂。正因为这样,我在家里沉默寡言,从不和族里的长辈交流,在学校里我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看书。因为我要坚持我的最初的梦想。扛过流言蜚语,才见到彩虹。所以,现在我勉强算在城里有了自己的生活,不再面朝黄土。
相对于我哥,我算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农村的蜚语面前屈服了,而屈服的结果就是混入面朝黄土的循环中。
我哥本身是一个独身主义者,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这个想法从他小学的作文里就可读到:“我想看看外面的天,村里的路通往哪里,是否路的尽头有我想不到的风景。”所以他高中选择当兵,当然当兵过程并不顺利。复员回家后,他选择去较远的青岛闯荡,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唠叨也多了起来,每次打电话主要议题就是回家结婚生子,不要远离家乡,因为村里的同龄人已经有了娃,因为每次我父母刨地,周围的都会打听,“你家老大在外面干嘛,是不是不正干,都这么大了,还不回家帮忙干农活,你们要管着他。”终于,父母听信了村里人的议论,一定要哥哥回家,最终哥哥屈服了,回家找了个村里的女人,种田养家。村里的女人并不孝顺,一心只为了钱,后来离婚。最后,找了个二婚,当然,日子并不幸福。因为穷,也是因为农村思想的局限,一代一代的循环。有了个小孩,六岁了,居然一句唐诗也不会背,不是不聪明,是因为在农村根本不重视教育。相反,如果六岁的小孩在田里给被人偷个西红柿,还会得到大人的赞扬,因为小孩很“口”(本地语言:很聪明的意思)。
而现在,我面临了同样的问题,父亲一定要我要小孩,我对他说,当我的经济实力不足以养起小孩的时候,(这个养得起除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外,还包括教育、旅游、益智等各种与小孩早期教育有关的一切环境),我不会不负责任的把他带到世界上。而我爸认为,只要把小孩喂饱了就好,要不然我是怎么长大的。而这个争吵也是源于农村邻居在我家的议论:“这么大了,还不要小孩,是不是有问题”。而这一切,作为农村人,却不知道外面竞争的激烈以及对于小孩教育的重视。
中国有句古话,叫“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又有话说,“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对于农村而言,真正贫困的不是口袋,而是脑袋,也就是为什么在精准扶贫的当下,中央提出了“扶贫先扶智”的口号,而对于农村人,要想真正突破贫困,除了自身不断的努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忍受住农村的落后思想以及流言蜚语,这些流言会吞噬着你的前进的梦想,最终在马蹄声声中拉你下马,浑如贫困的泥潭,和大部分农村人一样,终而复始,面朝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