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法国,我又来了!它曾带给我太多的幻想与期盼,关于罗曼蒂克,关于爱情与诗歌,关于艺术与生活方式等等。今天,是我欧洲之旅中最后一幕,蕴含着归来和圆满的预示。
在记忆当中,还停留在那个闪亮的巴黎之夜呢。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梦想实现的完美Max场景。那一天的艾菲尔铁塔璀璨唯美的的像梦,我完全不想去拍摄,我想进入那光丛中,与它共舞。我望着它,像望着情人。并默默地许下心愿,也被这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力所征服。
还有一些零碎而鲜活的细节图不停闪现在脑脑海中,老爵士乐酒吧里的金发姑娘,和电影《Angela A》的桥段,巴黎圣母院周围垃圾箱里泛滥的大型硕鼠,以及达利画前那个画人像的老翁。
说到《天使A》,我就非常有话说。那是由吕克·贝松执导,吉尔伯特·梅尔吉、贾梅尔·杜布兹等主演的影片。这是我的英文名的起源,也是我对巴黎最有意识了解并产生兴趣的唯一一部电影。
《天使A》是我一位挚友推荐的,那是2010年的事了。当时是上海世博会结束的一段时光,也是我最初开始寻觅自我,了悟真理的开始。这部影片我看了少说十遍,向很多朋友再次推荐过。当时的我,看一遍哭一遍,觉得太像自己了。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去看看,这是一部挺有内涵的电影。
很遗憾的是,巴黎圣母院被毁,这让很多法国人落泪,因为当一个建筑承载了文学,艺术,与国家精神的时候,它就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了,它会永恒在那被歌颂的精神里,成为一种伟大的精神载体。
看到毁灭的巴黎圣母院,就像看到必然会毁灭的自己和世界。在必然的规律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每当我看到伟大人事物的消失,都会感慨,自己消失后能不能有什么不离开。巴黎圣母院早就活在了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可能是因为巴黎的名气,但更多是因为《巴黎圣母院》的文学巨著。我希望自己的精神气象能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与恒久的精神共振的精神。这是我对于自身留在世界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
今天我又来了,只留一晚,一个很特别的有内涵的晚上。大家都说晚上的巴黎和白天是两回事儿。真的如此吗?
今晚,我住在了第九区,据说这里很凶险,随时可能被抢劫。但人类总是喜欢在可承受的危险里不断寻求刺激,所以我心里上承担了这次风险。有点死了都要去体验世界的冲动。
在特别无处可去的时候,一个法国朋友来找我,我顺势和他谈起了许多文化问题。比如说,法国的平等与博爱,法国女人的优雅,法国CBD拥有怎样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还有诸多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等。
这位法国朋友告诉我,这个国家的平等与博爱体现在各个方面。最有意思的是,去一家店里买面包吧,心情好的店主可能会帮你打折,心情不好就可能会分毫不让。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事都可以通过商量和平等交流而得以平衡解决。相对于规则,法国人可能更在意“客户体验”。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法国人有相像之处。我们是关系社会,并且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是相对灵活的。日本的规矩就是不太容易,甚至绝对不能商榷的。定了什么,全民都会去遵从。所以这些对规则的尊重与守护的深浅程度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也无时无刻地体现了那个国家的文化与集体潜意识。
巴黎野吗?是的,他在夜晚时,会奔腾出一种萧飒的气氛。你会在那种暧昧与迷醉中,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野性。白天的繁忙与虚华不见了。它露出了一点“獠牙”,它属于富贵的奢靡,也属于硕鼠般被压抑与蔑视而反弹的贫穷与罪恶。你见过白天的自由女神像和天使之翅吗?晚上他们都变成暗黑与惨白交织的颜色。它很现实,也很古老,很有诱惑力,也饱含愤慨!
我特别喜欢他对法国成熟女性的一个比喻。他说:“你能想象吗?一个四十五岁的女人坐在街头,带着墨镜抽烟的样子,那就是优雅!”很明显,我是不解的,我想知道二十多岁的姑娘这种装扮下不能优雅吗?他表示非常确定。他认为那是岁月和文化下独特的巴黎女人,是任何国度培养不出来的一种性感。这一点我在法航的空嫂身上一览无余。那真是鹤立鸡群的一种优雅与风度。没有胭脂,只有味道。
待续
2019-5-7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