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打铁,吃完饭接着写,进入正文。揭开心理咨询师神秘的面纱。
作者在序言部分说:
这本书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改变?”
答案藏在“与他人的相处中”。
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相处中成长的。
李松蔚在序言《当痛苦可以被言说》中提到:
“整本书都在讲这个故事:洛莉的故事,所有人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件事——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承任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是最关键的改变”
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
就像洛莉倾听的每个来访者一样,她本人的人生也隐藏着困境。
她被男友抛弃了,象祥林嫂一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跟闺蜜诉苦,痛斥男友的不是,一遍遍拨打男友的电话,不停地上网查找男友的社交信息,象疯了一样,跟失恋的普通女孩子没什么两样,感觉还要更风狂一些,跟她的职业形象完全不符。后来同样做咨询师的朋友劝她去做心理咨询。
刚开始去做咨询,她也一遍遍控诉男友的不是,甚至做了大堆的笔记,她的心理咨询师甚至也表示无能为力:我也不能帮你找回男友。因为失魂落魄穿着睡衣去上班还是被客户发现,一次在她咨询的45分钟里,几乎都在哭。随着治疗的深入,她才意识到她和男友之间的问题一直存在,是她一直逃避,不愿意承认;才慢慢打开心扉,正视她一直在逃避的问题:她找不到病因的疾病、一直后悔没写的那本育儿书、对那本已经签约的关于幸福的书迟迟不愿动笔......当她讲出来不再逃避时,问题虽然还存在,好象就没那么可怕了,比如那本她把定金已经花光了的该死的关于幸福的书,她开始着手写了,也不再上网查找男友的信息,那个找不到病因的疾病继续跟专家一起找原因,心理咨询师不能帮你直接解决问题:不能帮你找回男友,不能帮你把书完成,但可以帮你看到问题背后真实的自己,可以让你看到你有能力和问题相处。
我们常说做真实的自己,其实很难,我们常常把自己包裹的很严实,一层又一层,严实到,我们自己也看不到感受不到真实的自己,不管是承受的痛苦逃避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幸福开心和快乐。逃避是我们本能的防御机制,要跟本能抗挣,当然会很难。
学着跟自己交谈、跟朋友交谈,能认识自己多一些,对自己坦白,所遇到的痛苦,不能消除,但能相处就很好了,因为只要人活着,就不可能没有痛苦。如果不能跟你的痛苦相处,就得找专业人士心理咨询师帮你认识自己,帮你跟痛苦相处。就象小病小痛我们自己有一套方法可以疗愈,如果自己处理不了,就得到医院找医生了。
虽然现在心理咨询的人越来越多,但接受承度还是有限。就是在美国,一般人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在接受心理咨询。比如文中的约翰,刚开始的治疗把洛莉称为“应召女郎”,每次直接付现金,连自己的老婆也不让知道。洛莉自己找朋友帮忙找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也说是帮朋友找。
洛莉故事的结局是:8个月没有男友的信息,突然有一天收到男友的邮件,虽然只是一条八卦信息,不是求复和;那本该死的关于幸福的书,在快写完的时候,她给出版社打电话解了约,不想把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为此付出的代价当然也是巨大的,要过苦日子还债,但她打开了电脑,建立了新文档开始了本书的写作,一举成功。不明疾病仍然存在着。
这是作者洛莉的故事,书中她做为心理咨询师,她的几个来访者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
认为到处是蠢货的事业极其成功的约翰是如何把痛苦隐藏在心里折磨着自己和家人;
爱生活爱运动爱工作爱家人爱朋友的朱莉,度蜜月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如何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人生怎么过才算没有浪费?洛莉放弃那本该死的关于幸福的书就是受了朱莉的影响
准备在70岁生日自杀的瑞塔,如何跟自己和解、跟孩子和解,和解不是原谅,书里讲到一个方法很有意思:当你犯了不可弥补的错误,不能原谅自己时,可以想想你要给自己判刑多少年?瑞塔选了“无期”,但她还是通过写信的方式跟自己跟男朋友跟孩子讲述了自己的心路里程,把自己从牢里放了出来,并且赢得了一直追求的爱情。
还有那个白领夏洛特,酗酒、跟“那个男孩”搭讪上床,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痛苦?
所以你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爱好者,同样也是一个案例学习的机会。书中也有很多心理学的小知识,比如社会心理发阿讷的八个阶段:
• 婴儿期(希望)——信任/不信任
• 幼儿期(意志)——自主独立/羞怯怀疑
• 学龄前(目的)——主动/内疚
• 学童期(能力)——勤奋/自卑
• 青少年(忠诚)——同一性/角色混乱
• 青年成人(爱)——亲密/孤独
• 中年成人(关怀)——再生力/停滞
• 老年成人(智慧)——自我实现/绝望
看看你处在哪个阶段哪种状态?
又啰嗦了一堆,不是打住吧,最后分享书中的两个细节:
当朱莉得知自己患了绝症之后,她最好的朋友达拉想施以援手,于是给朱莉发来了那篇著名的散文《欢迎来到荷兰》。散文的作者是艾米丽·珀尔·金斯利,一位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母亲。那篇散文描述了当生活的期许被现实颠覆时,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当你的身体里孕育着一个宝宝,就像是在计划一场美妙的意大利之旅。你买了一大堆旅游指南,还做好了精彩的攻略:罗马斗兽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威尼斯的贡多拉……你或许还会学几句简单的意大利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激动人心。
经过几个月的翘首期盼,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你收拾行囊踏上旅途,几小时之后,飞机着陆了。机组人员走过来跟你说:“欢迎来到荷兰。”
“荷兰?!”你大吃一惊,“为什么是荷兰?我要去的是意大利!我应该已经到达了意大利才对呀。我一辈子都梦想着能去意大利。”
但飞行计划临时有变。他们决定停在荷兰,而你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但重点是,他们也没把你带去一个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肮脏不堪的、充满瘟疫、饥荒和疾病的地方。仅仅是一个和预想中不一样的地方罢了。
于是你不得不下飞机,去买一本新的旅游指南,还得去学一门全新的语言。你还会遇到一群原本永远都不会遇到的人。
这里只不过是另一个国度。这里比意大利的节奏更慢,没那么多浮华。等你在这里待了一阵子之后,你缓过劲来,眺望四周,会发现荷兰有风车,荷兰还有郁金香,荷兰甚至还有伦勃朗。
但你认识的所有人都在忙着往返于意大利,而且都在炫耀着自己在那儿过得有多好。在你的余生里你却只能说:“是的,我原本也是要去那里的。我都计划好了。”
而这种痛苦永远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失去梦想是一种非常非常重大的损失。
但是,如果你把生命都浪费在哀叹你没去成意大利这件事上,你就永远不能自由地享受荷兰非常特别、非常美好的方方面面了。
洛莉在做心理治疗时,一直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说她真实的想法,心理咨询师自己尚且做不到对自己坦白、对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坦白,何况我们普通人?她的心理咨询师给她讲了下面的故事:
“我想起了一部很出名的卡通片,”他说道,“一个囚犯在不停地摇着铁栏杆,绝望地想要出去——但其实在他的左右两边都没有栏杆,都是可以出入自由的。”
他停顿了一会儿,让这个画面刻入我的脑海里。
“这个囚犯只需要往边上走走就万事大吉了,他却还是疯狂地摇着铁栏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我们觉得自己完全被困住了,被捆绑在情绪的牢笼里,但出路其实就在那儿,只要我们愿意去看到它。
”“只要我们愿意去看到它。”他让最后那句话萦绕在我俩之间,他用手比画出牢笼的样子,引导我去看到它。
你就是自己的狱卒。
20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