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出差两天精疲力竭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这样的情景: 饭桌上油渍斑斑点点,地上一路延申到厨房都是汤渍的痕迹,厕所里掉落着猫砂,阳台上晾晒的T恤袖子还窝在咯吱窝里湿湿的,床上的被子团成个团……
我又累又气,马上皱着眉头指责家人:”你怎么搞的,晒个衣服都不会,看看这什么样。还有,我走的时候被子没来得及叠,你就这样让它躺了2天?厕所也脏兮兮的,别指望我回来给你收拾。桌子上吃完了及时擦干净呀,万一我把包放上面不就沾上油渍了吗?……“
霹雳啪啦如针刺般的一连串指责甩出口,一秒钟之后,我就知道,我骨子里的那该死的完美主义又在作祟了。
很早之前,我就知道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也长期饱受其负面影响,它让我和爱人、孩子的关系趋于紧张,更让我自己无法轻松享受生活的美好。
然而,意识到了问题,却一直苦于无法找到解决方法,直到我遇见了一本书《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这本书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它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想必很多人听过,他就是《微习惯》的作者,很多人受那本书的影响,开始建立起持之以恒的目标习惯,并收获惊人的成效。斯蒂芬.盖斯也是个完美主义者,但他再次运用微习惯的方法帮助自己成功完成了从完美主义到不完美主义者的过渡。
如果,你也正饱受完美主义的破坏和影响,你想要改变,不再拖延、不再强迫、纠结、讨好、或者自卑,那么这本书正是你所需要的指南。
完美主义的特质有哪些?
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样的特征具有完美主义的嫌疑。其实,100%的完美主义其实并不存在,大多数人只是部分具有完美主义的特质,比如,经常觉得很难做出决策,对一些社交场合感到恐惧,有拖延症,容易意志消沉,感到自卑,追求整洁有序,对他人要求过高,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总是担心犯下过失…… 。如果以上这些描述有符合你的特质,那么你可能也有轻度的完美主义倾向。这里面有积极的一面,更多的而是消极的一面。关于积极的影响,如追求卓越、整洁有序,在书中并不做过多讨论,因为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无需去解决。重要的是解决消极影响带来的问题。
在书的第二章,斯蒂芬结合他人的研究,把完美主义划分为5种类型:
我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梳理,最终确定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五个表现形式。我们如果想批判完美主义,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根据它们在本书中出现的顺序排列,括号中标注的是其来源):
过高期待(我新增的内容)
纠结不放(希尔)
认同需求(希尔)
过失担忧(弗罗斯特)
行动顾虑(弗罗斯特)
无论你是希望在装备齐全的情况下再开始健身运动,期待家里地板能照出人影,或是无法容忍孩子的成绩不够优秀,希望明天的演讲做到精彩纷呈,搭讪的女神能马上同意自己的约会请求,给自己设定一年要存够六位数的钱,写50万字等等,只要你设定的标准远远超出了实际可能的结果,并让你焦虑、担忧、生气、纠结、愤怒……都可以归到以上五个类型中。
为什么会产生完美主义?
那么,你是否清楚这些完美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呢?书中给了我们很好的总结:
完美主义可能是被一些其他问题的症状引发的症状。我们先来看一下导致完美主义产生的四个根源:缺乏安全感、自卑情结、对现状的不满、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这四类根源也许是源自你对自己和他人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比如对方是教授、知名人士,做的报告肯定很受欢迎,自己怕是要坐冷板凳了。或者是对事实有了错误的认识,比如考试达到A档才是成绩常态,C为很差,不可接受。实际上C才是平均分。
在完美主义者的大脑里,这些认知已经成为了潜意识,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遇到事情就开始自动加载评判。就像开头我提到的例子那样,家里干干净净没有污渍、物品各司其位才是合格的,否则就是不及格。实际上,我把五星级酒店般的卫生标准当成了60分门槛。它更应该是很难触碰到的天花板,是100分标准才对。
如何消除完美主义的消极影响,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在对完美主义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我们更关注的一定是怎么做才能消除它的负面影响,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作者在书的5~9章对前面提到的5种不同类型完美主义,逐一分析再提出各自的应对方法。甚至在第10章汇总了一整套微习惯方法,方便读者直接把他们和自己的生活融入。这些方法有它的实际应用价值,也很好操作,如果有需要,可以直接翻到这些章节对号入座选择取用。
在这里,我更想分享的是作者在第4章介绍不完美主义时写的一段文字,我认为这才是成为不完美主义者的本质所在,是所有技巧层面的内在逻辑:
核心:奉行完美主义还是不完美主义,主要取决于你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下表列出了一个不完美主义者会更在意(和更不在意)的事物,如果你愿意听取我的建议,你的人生会更加幸福。
不那么在意结果,更在意过程。
不那么在意问题本身,更在意在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能取得的进展。如果有些问题必须解决,那就关注具体的解决办法。
不那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更在意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
不那么在意行动正确与否,更在意是否在行动。
不那么在意失败,更关注成功。
不那么在意所谓时机,更在意任务本身。
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那就是放下对条件和结果的追求,转而关注眼下可以做什么,不去想最终结果。
那些迟迟无法下笔开始写作的人,可能非常在意自己要写出名人作家那样的文字。如果他只是要写50个字,无论写成什么样都能接受,也不需要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那他更可能开始行动。
在演讲前忐忑不安的人,心中满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脑海里出现的必须是满堂喝彩、人人称赞的场景。但如果能对自己说:只要我今天踏上讲台开口说话,我就赢了。那么这场演讲更可能成功。
知道了内在逻辑,在行动时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合适的、积极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有害的。
行动前的核心关键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做不完美主义者的诀窍难倒就是做事不设高目标吗?孔子教育学生时不是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吗?这是不是相互矛盾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在书中也找到了答案,我把它视作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一点:作者把人们的期待分为了两种——总体期待和具体期待,而最好的组合就是你的总体期待很高但具体期待很低。
总体期待是你对自己的大致预期,是你人生的天花板,比如你觉得生活是越过越好的;你相信人的能力是会逐步提升的;你对自己充满自信。总体期待的主要作用在于让你愿意行动,愿意积极地尝试。
具体期待是针对每天遭遇的各种情况,比如和同事的交往、某些工作/学习的结果、健身运动、和家人的相处、对居所环节等各个方面的期待。具体期待的作用帮助你构建一个个成功的小案例,树立信心,对生活充满期盼。
完美主义者的做法是设置过低的总体期待,却在那些具体期待上设置了过高的目标,自然很少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引起挫败感和对总体期待的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相应地,那些松弛、自然、幸福、开朗的不完美主义者,总是在总体期待上抱有较高的期望,相信自己是幸运体质,会收获理想的幸福生活,而在具体期待上不设门槛,怎么做、有什么结果、发生了什么都是可以接受的,干就完了。
回到开头的场景,只要稍稍改变总体期待和具体期待的配置,我就能看到:家人主动洗衣服晾衣服、主动做了晚饭、清理了猫砂、床上是他换洗了干净被套,还没来得及叠。很神奇是么?同一件事,同一个人,那些最初让我暴躁无比的场景都自动消失不见了。
调整期待,放低具体事件的标准,把行动条件设置为最低甚至零门槛,体验过不完美主义的自由和自主以及它形成的良性反馈后,就再也回不去完美主义的限制与约束了,你会发现做成一件事并不难,每一天都有收获和成果,和家人、同事的关系是如此融洽,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欢迎你从此加入不完美主义者的队伍,享受奇妙变化和快乐,体验更自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