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江山文学网,ID:纷飞的雪。文责自负。
世界很静,静得只剩下风,我与文字,在江南的长梦里吴侬软语。
完全可以,安静地坐下,将一朵从春风里落下来的花瓣,顺手放进书页,花香便自顾自地在字里行间,潋滟开来。
这些年,靠得最近的,是江南;读得最多的,也是江南,却不曾真正地走进江南。江南于我,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只能在那个温软的梦境里去见识她的妩媚。那年初春,我路过江南,春风唤醒沉睡的草木,河岸的两边,桃花以妩媚的倩姿招摇着跨过春的门槛。我打江南走过,却来不及与它亲近,我只是一个匆匆行走的路人,也只不过是在擦肩的那一瞬,心里便有了别样的感受,有些隐约的痛楚,从肋骨间升起,慢慢向外散去。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温存的影子,那便是江南。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纯美的江南,被悉数安置在心灵最柔软的角落。一九八二年,有个人从坝上草原走进江南,从此,他安居在江南,将江南的山水、人文、风情一一写进文字,他是江凤鸣,一个温文儒雅,满腹诗书的江南书生。
好在,这些年,始终有他的文字相伴。在他的“江南风情散文系列”篇章里,我与江南有了深度的触拥。他的文,从开始遇见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阅读,读得久了,才晓得,我们曾经深陷的任何一个城市,一处场景,包括眼前或淳朴或雅致的江南,终将在某一刻与时光渐渐荒隔。文字的好处,可以让所有远去的记忆渐渐还原。
有时候,我会说,徜徉于文字的长梦里,只为遇见另一个自己,只为寻得一处清欢,以有距离的相望,止于无距离的相遇,在一条记忆的河流。
那么,我和江南,江南与凤鸣,凤鸣与我,也是如此的吧。我们原本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人,却因了文字,走到了一起,在一条记忆的河流里相遇。
一、江南的粉墙黛瓦
一袭蓑衣,醉了江南;一把纸伞,等了千年;一曲渔歌,唱不完丝丝缕缕的江南情。在凤鸣心中,江南,是一个长梦,梦里,山色青碧,花絮纷飞,风声呢喃,雨丝缠绵,小桥蜿蜒……更有那粉墙瓦黛的美韵,如泼在远山上淡淡的水墨,在文人吟哦的平平仄仄中,词的韵味恣意环峙,纵情了数千载的光阴,纯粹了俗世的浮华。
行走在江南,看那水波之上,如飞的步履,优雅地走过了一载载的时光,留下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行走在江南,最爱是雨季,雨疏雨密,起起落落;雨打芭蕉,溅起点点涟漪,清清浅浅,感受那“杏花疏雨里,吹笛到天明”的意境,声声探问,一场雨,湿了谁的清愁,瘦了谁的相思。行走在江南,看一眼那烟雨中的粉墙瓦黛,听一曲悠悠的江南丝竹,江南的雨声会唤醒你身上每一个沉睡的细胞,飞漾起无限的韵律。
行走在江南,便可依山观水,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只为饱览那眉眼盈盈处的风光。行走在江南,除却山水,还可步入江南民居,抛却俗世的繁重,去感受江南水乡的恬淡生活。行走在江南,听过风声雨声,看过小桥流水,赏过花好月圆,此番簇拥江南,凤鸣将视线停驻在古老淳朴的民居上,那些沿河而建的江南民居,错落有致,色彩淡雅,极富美感。
这篇散文中,凤鸣描写了江南典型民居的建筑结构、精巧的布局以及古朴雅致的风情,让不曾去过江南的人清晰地了解到,那些民居的建造年代,木质的结构,参差错落的屋顶,朴实素雅的形态,明快清雅的色调,家家石砌矮墙、绿树成荫;户户贴水而筑,临水而建……这就是凤鸣笔下的江南民居,笔墨之间,真是看不尽的古意幽幽,写不完的梦里水乡。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江南的粉墙黛瓦依然是中华文明千古凝聚的精华。
二、江南的禅寺
隔一段久远的流光,站在喧嚣的此岸,遥望那个梵音袅袅的净土。江南,在世人心中,是一方人杰地灵,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梦里水乡;江南更是一本厚重的诗集,那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桥,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巷深处,藏着弯弯的故事。
于某个清朗的晨,随着凤鸣的文字步入掩映在一片苍翠中的古寺,目不暇接的金色冲击着视线,那钟声,从晨风中传来,震撼着心灵。云在天上飘,菩提树在风中摇曳出一则则令人神往的故事。江南的古寺,凝固了久远而斑驳的历史痕迹,经历了多少风霜雪雨,在无休止的岁月里依然岿然不动。
打开散文,仿若推开了寺院朱红色的木门,轻叩门上的拉环,一轮金色的闪耀着智慧的佛光便映入眼帘,随即,心河里泛溢出一缕清韵,拂去了尘世的尘埃。禅寺,那是一个平和安详的世界,没有俗世的纷争,有的只是慈爱和满足,置身于古寺中,会感受到一股幽幽的禅味,悟出人生的禅理。
在这篇散文中,凤鸣带着我们走进了江南的禅寺,这些古寺是江南美丽的景观,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院,带着一种沉郁的沧桑之美,静静地屹立于江南的土地上。
凤鸣历数江南禅寺种种,从古到今,从远及近,从诗里到诗外,从杭州的灵隐寺说到南京的鸡鸣寺,层层铺开,步步递进,探寻中国寺庙的源头,分析江南禅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奇,介绍古寺的地理位置、建筑风貌,内部格局,园林风情等等,可谓详尽周全。这篇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实景,有情致,不同的禅寺风光在文中对比着,衬托着,让我们了解了江南禅寺的辉煌和毁废,看到它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它依然从容淡泊地存在着,跨越滔滔岁月之河,阅尽了世间无数沧桑。
阅读此文,突然发现,那清幽古朴的江南禅寺,就这样从凤鸣的心中,从凤鸣的情中,从凤鸣的散文中透着别样的美感。这篇散文,有着无与伦比的厚重和质感,笔锋苍劲挺拔,彰显了凤鸣深厚的文学、历史底蕴、宽泛的思维空间以及对江南文化的执着追寻和一往情深。正因为有这一股强劲的力量,才令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禅寺楼台烟雨中》,真是真性情,真功夫的完美体现以及观照、感受人生的“文人雅士”式的情趣和态度。
三、江南的小桥
像是被一阵风驮着,飘落在小桥纵横、流水潺潺的江南水乡。三月的江南,正是明眸皓睐的季节,草长莺飞,满眼的碧翠,轻柔的暖风正殷勤地将属于这个季节独有的明媚一一带到你身边。放眼望去,小桥就在不远处,用一种安静的姿态等着你靠近它;水在桥的下面,有着流畅的线条,带着节奏欢快的韵律缓缓流淌。
江南的桥,是一道道彩虹,飞架于清清水面之上,那水是江南的身,而桥却是江南的魂,江南的春韵,在水波中泛起,在小桥上流转。跟随作者的文字,行走在江南,抬步上桥,走过石桥,又过木桥,从无锡蠡湖的卧虹桥,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扬州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五亭桥,香溪上的西施桥,寒山寺旁的石拱桥、西子湖畔的断桥、沈园的春波桥,到浙南的廊桥一路行至上海的外白渡桥最后辗转至无锡的清名桥……这些桥各有姿态,各具风情,有的妩媚修长,有的素面清秀,有的姿态优雅,有的典雅细密,有的俏丽别致;这些桥,饱尝风霜雨雪,历经无数个春夏秋冬,承载着水乡悠远的历史文化以及江南人绵长细腻的情思。
那些江南的桥啊,只要你靠近它,你便会晓得它的守望,它的期盼,看着它伴着日月星辰,和江南人一起走过一个又一个纷繁的岁月,一如凤鸣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写下的这一句令人回味无穷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真的很美丽,很温馨。桥不仅能连接水两侧的陆地,也能连接人心哪。”这样的句子让人看着看着,读着读着便能感觉到无限的春意来。是的,桥不仅能连起两侧的水岸,还能连起相隔两地的心,回应那些渐渐逝去的真情,留住渐渐走远的脚步,用暖暖的爱铺砌出一份深远和美好来。
走过这些桥,读完这样的文字,在这一刻,你可曾感觉到一种久违的激情正穿越千山万水迢迢而至;当目光与桥相交的一瞬,你的内心可曾泛起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走上这些桥,欣赏桥的绚美,感受桥的深远;感叹这些江南的桥,这般水乳交融在秀美山水中;你会不会与我这般,深深地赞叹这篇精雕细琢而浑然天成,空灵纯美又不失大气的文学作品呢?
四、江南的古井
走过江南的小桥,淌过江南的山水,听过江南的雨声,看过江南的粉墙黛瓦,赏遍江南的春花秋月,把倾慕的视线投在江南古井上。
江南的古井,隐在小巷深处,隐在一棵高高的繁茂的樟树下,长在古井四周的青苔,像极了老祖母脸上斑驳的皱纹,彰显着古井那厚重的历史。那清澈的井水,一层一层地映照出旧时光里的笑脸,映照出岁月的苍茫和醇厚;那吱呀吱呀的轳辘声,是江南碧空下最悠远的小调,从久远的年岁里一直响彻到现在。
江南,是一卷翻也翻不完的古朴的诗书,江南的古井,是卷轴中最厚重的一笔。那古井,冬暖夏凉,入口甘甜,沁人心脾,那袅袅升腾的水汽,氤氲出一缕乡邻间的温暖和关照、弥散出一泓甜津津的呵护和美妙;那从井口冒出的汩汩清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江南人,传承着江南人家的风情习俗。
这篇散文,我把它看作是凤鸣江南系列散文中的又一篇倾情之作,那一种简约自然、朴素生动的文风,字里行间流溢着江南的清韵;那一种婉约不失豪放的行文,充满张力和感染力的文字,柔情中彰显着大气,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视线。
走进凤鸣的文字世界,似有避开漠漠寒沙,远离凡尘的喧嚣,便可将俗世里的万千烦恼丝挥手一撒,洒成江南雨中的一滴水花,真是酣畅淋漓,美不胜收,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五、江南的明月
于临睡前,读完这篇《诗意扬州月》,那二分明月果真是高悬在长梦的夜空了。泱泱中华,多少历史文化古城中,那诗意在杜牧笔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明月之城,一直是文人墨客魂牵梦萦之处。扬州,已然成为一个厚重的文化符号,一个缱绻绮丽的梦想。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从古至今,无论是谁欲将扬州写进诗词,都无法绕开那皎皎扬州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是这纷繁尘世,经历了千年的变幻与轮回,那明月还是当年的明月吗?旧时的明月见证了世异时移,岁月更替,人世沧桑;而今扬州城里的月亮,更以她的纯柔、静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扬州人。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那一轮扬州月,曾经清丽在谁的诗句里;又被谁一笔荡开,寄以绵绵之情;一句神来之笔“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则是将扬州城装点出无限风姿来。如今的扬州城,从历史的风云中走来,更有一种繁华落尽是安宁的脱俗之美,连头顶上的明月,仿若也被注入了无限的灵气,愈发显得高洁、精致了。望月抒怀,明月最能传递内心的语言与情感。明月高悬,月影徘徊,清如冰壶,华光四溢。
就是这样的一个月夜,凤鸣踩着清露漫步于瘦西湖边,享受着清风拂面的心旷神怡,细细品味扬州月的清旷超俗,深沉静穆。天上有月,湖中有月,心底有月,扬州月的凄婉与冷艳、孤傲与执着,他自然是读懂了。扬州城里的明月笼罩着他,在他的心头留下一丝神秘的波痕,他不再是孤独的异乡客,他踏进这座城,站上那二十四桥,无非是为了一轮月,一行诗,一曲箫,一缕久远的情愫。
杜牧、李白、刘禹锡、徐凝、郑板桥、黄慎、张若虚为后人预留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盛宴,那些或深或浅的足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吟咏着扬州城的万种风情与无限繁华。这些情愫,这些静沉在历史长廊中的文化足迹,在他的这篇散文里一览无遗。扬州城的一景一物、扬州月的一悲一喜,在他的笔下分外妖娆。扬州明月,风流不尽,清曲幽幽,歌咏不穷。而凤鸣对扬州城的满腔情意,皆在这篇《诗意扬州月》了。
一文读罢,心自然被这扬州月抚照得更为宁静澄澈了,走进去,却不知要如何走出来。文章之妙处全在于凤鸣营造的清隽空灵的意境里了,文中妙句迭出,意象纷呈,从古至今,由远及近,信手拈来,如诗如画。凤鸣用独具质感的语言,绵密细腻的笔触,飞扬跳荡的文思,以寄托内心如海般浩渺的情怀。
一篇好的散文,不仅仅能细致地描写个人的所思所感所悟,更能从这些情感活动中捕捉到历史的气息与脉动。这篇散文便是如此的上乘之作,更是写作者心境的映照,可谓文情并茂,蕴藉深广,而散文的结尾,那有意无意之间的点题,更是言已尽而意无穷。
六、江南,让我留下你的容颜
“江南,让我留下你的容颜”,这是一声来自灵魂底层的呼喊,从时光的最深处迸发而出,如果不是对江南有着深厚的情意,又怎么能写出这样爱与愁交织的散文作品?
读过凤鸣的“江南风情系列”散文中的优美篇章——江南的粉墙黛瓦、江南的禅寺、江南的小桥、江南的古井、江南的明月,再来细品这篇《江南,让我留下你的容颜》,更能深层次地去体会作者的心境。
可能用不了多久,那桨声灯影里的江南,将被遗失在梦的那一头,快速成长起来的钢筋森林,扯碎了江南独有的淳朴与悠闲。那残留在记忆深处的小街小巷,被无情地封存在一个又一个的玻璃容器中,看得到,却不能触碰,触手冰凉的感觉,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扼杀在无边无际的水泥丛林。
凤鸣因怀着拍遍江南民居这一念头,执着地走遍了江南小城的每一处角落,但是寻踪而至的却是无边的失落,以及满目的苍凉,类似“西仓老街”这样的古老地名,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脑海中……年老的人们,是最后一批守护者,在无数个日落时分,张开双臂,拥抱着属于他们的那一个角落。城市高速的发展进程,为这些古老而斑驳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凤鸣用他的相机,还有他发自内心的呼喊,在挽留这些即将逝去的江南美景。
与凤鸣相识多年,他的散文作品总是那样的撼动人心,充满着思索的况味,感性的抒发以及理性的追寻贯穿全文,通过对心灵与思想的表述,以达到在喧嚣的尘世保持特立行走的生存姿式,且本真地表达着他对社会及人生的审美情趣。
每一次,阅读凤鸣的散文,身临其境的感觉十分曼妙。他的文字娴熟、飘逸、俊朗,每一次落笔,都是那么的细腻,那些不经意间描摹的江南景致在他的笔下充盈着恬淡与清雅,荡漾着旷达与意趣。在他的笔下,江南俨然是一轴素雅的水墨风光长卷,散发着温馨柔和,流淌着诗情画意。
凤鸣的散文作品不仅仅大美,还泛着思想的光芒与生命的内涵。他行走在江南,没有浮光掠影地转身,而是用自己的灵魂,温柔地贴近江南的灵魂;用自己的情感,融入江南的情感中。这便是一个文人,用眼睛用心灵用文字营造出的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