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看什么类型的书,我想这是大家的共识。从企业内部推荐的书籍基本可以判断这家公司当时的职场氛围和管理风格,这点是最近才领悟到的。
很久以前,我服务的第一家公司,偶尔会给职工发书,依稀还记得2本特别有代表性的:《求是》、《实事、实干、实效》,因为后者三个实字用的繁体,与宝贝的宝非常相似,我们都尊称这本书为:三宝书。
有没有从书名中看出企业风气的端倪?
这家是央企,是现在已成传说的部属企业,当年我们开会经常出现的主题有:提高服务意识,克服衙门作风。回想起来,当年一杯茶,一张报,一段闲事扯几天的日子还是挺悠然的。
第二家公司前后几位领导,风格迥异。第一位是学者型的,是我培训的启蒙老师,更是我培训之路的领航人,至今给他设的微信标注依然是:偶像。
偶像讲行业趋势总能结合当下,旁征博引,每次听他的课我都觉得目眩神迷。公司团康或一同出差时悄悄观察,发现他看的财经杂志居多。
也许是觉得各人喜好和需求不同,偶像很少荐书。但是他经常鼓励大家多看书多思考,当时偶像的口头禅是:不读书不看报,一进渠道就胡说八道。所以当时公司内部学习氛围很浓厚,工作之余交流的大多与学习有关。作为培训新人,每次开会或培训时都会悄悄把偶像的发言录下来回家反复听,直到烂熟于心,也因此我业务能力上得特别快。偶像在任期间是我个人成长最快的阶段,深深感激。
后来对我影响比较大的领导是位女性,能力突出,行业内也声名赫赫。女性领导比男性细腻,经常在月度经营分析会的时候给大家推荐书籍,《二号首长》,《圈子》等都是那时候看的。
书籍投射了管理风格,这位女性领导任上,公司内的“高情商”迎来了春天。公司内部各种声音多了起来,同事之间、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关系也逐渐变得复杂,人员变动较多。那时经常有好心的领导和同事提醒我:不能只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专注做事越来越难。因为行业的特殊性,这个阶段公司业务突飞猛进,所以,身处其中依然会觉得这些书,这些改变对公司、对业务是有帮助的。
只是这个阶段我特别痛苦:以前直属上级都是领导加老师的角色。随着女性领导上任,空降而来的直属上级完全不懂培训, 但是迎逢上级、笼络下属打听消息等就套路纯熟。工作上胡乱安排、课堂上胡说八道、我负责的项目领导分配给她的工作永远到最后时刻,一脸无辜地告诉我她做不出来,最不能忍的是偷我的课件。所以常常发生冲突,也因此个人发展受阻,心态逐渐有些失衡。
也许是因为业务发展过于迅猛,也许是其他原因,一年多快两年后,公司执行双领导制,工作上女领导偏重合作公司的沟通,另一位领导负责管理。
一直觉得在这个行业我运气不错,新上任的领导风格我非常喜欢,记得他主持的第一个月度经营分析会上,他讲了一个专题:职业经理人。课程的主题是:职业经理人的使命就是交出绩效。偶尔进领导办公室,发现管理类书籍居多。
他是个好领导好老师,对员工奖罚分明。虽然因为个人原因,大概半年左右,我随女性领导离开。回想被他领导的那段时间,也是我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时期。以前专注培训,后来转到企划,领导给了不少指点,所以我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还算游刃有余。
那会儿大概公司已经有了我要走的风声,有次在电梯里,其他业务条线的领导貌似无心地对我说:领导把企划这么核心、这么重要的处室交给你,你要好好珍惜。
后来我经常反省,也曾经对领导坦承过:在那家公司我谁都对的起,就是对不起他。他对我的赏识,他为我的晋升据理力争,包括他对其他人对我能力质疑的处理,所有这些都被我的任性辜负了。
我当时就执着地要知道女性领导为什么用我却又不给我向上走的机会。为此我不惜辞职,不惜抛夫弃女随她去外地工作,只为弄清这个为什么。直到孩子出事儿,不允许我再任性,我才不得不放弃破解这个问题。
时隔几年,执拗的我在外子不理解的白眼和唾弃中,再次与这位女性领导共事。汇报工作去她的办公室,已是集团公司副总裁的她,桌上放着一本书:《权利巅峰的女人》,联想到她家新换的那套酸枝木的官帽椅,心里微微一笑。一年期满,我申请离职,从此一别两宽。
书是一面镜子,折射人的偏好乃至个性。而企业领导人决定了整个公司的风气乃至企业文化。管理风格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能否适应、能否匹配领导的管理风格。
如果去新公司,可以根据领导所看的书籍作为是否选择的参考依据之一;如果是已经工作多年的公司,因领导变更导致公司整体管理风格的变化,自己要及时进行调整。
以我个人为例,更适合学者型和管理型领导。但是工作并不能以个人喜好为评判标准。当发现自己与领导风格不匹配时,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抱怨和钻牛角尖甚至较劲上。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迅速调整自己与领导相处的模式,视情况考虑是否调整相关的工作安排,以适应新领导的管理风格。如果当年我能想通这点,也许就没有那几年的坎坷和后来的反目成仇。
新年,也许你正在求职期间,也许你所在的公司正在进行人事变动,关注关注目标企业内部流行书,关注领导最近看的书,也许会有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