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于我,是一种嗜好,没原因,无目的,只是很简单很纯粹的喜欢,应该和那些赌徒、酒鬼、瘾君子之于赌博、饮酒、吸烟之类相似吧。沉溺娱乐其中,不知身在何处、今昔何年。
这一嗜好与生俱来,刚能认识几个字时,我就迷恋一切带字的东西。八十年代初的农村,课外书籍尚属奢侈品,很少有家长给孩子购买课本以外的闲书,较之其他同龄人,我算幸运儿,在外工作的父亲每次回家总会带几本课外书,《作文》《智力》《童话大王》《少年文艺》等,这些为数不多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从此,我知道,世界上还有专门种草种花的公园,还有许多和我一样大小却和我过着不一样生活的小孩,还有许许多多我没有见过的……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鲜有在田间地头野玩的经历,甚至连挖野菜这类活动都很少参与,以至于现在都认不清荠菜的模样。因为,除了必须要干的农活家务,我把一切课外时间都交给了书本,我家窑洞窗台下摆放着妈妈的缝纫机,那里就是我的书房,一个人,一本书,一个世界。屋外小伙伴们打沙包、踢毽子,院子里公鸡母鸡来来往往,妹妹又提上小篮子挖野菜去了......
渐渐地,现有的书无法满足我,想看书的欲望就像一群饥饿的虫子不断噬咬我心,没办法,一向“脸贵”的我只好低声下气,四处借书。其实村子里的小孩也没什么书,无非就是借高年级的课本。记得刚上一年级时,借了一本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有篇课文《两个孩子》,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个普通的革命教育故事,可我当时伤心的哭了好久,第一次体验到有种阅读叫“揪心”。至今,还清清楚楚记得那两个孩子说的话,“你们是红军吧?我妈妈被敌人打死了。她临死的时候说,红军会来救我们的!”
过去农村每到过年家家户户就找来旧报纸裱糊墙壁,在我眼里,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墙”。我不光读完了自家墙壁上的报纸,甚至读完了几乎所有邻居家的墙壁,一个小女孩,趴在人家墙上一声不响读报,如今想来,甚是可笑。感激那些善良的邻居们,不曾有人讥笑过我滑稽的模样,在老辈人那,一直还将我此举传为“佳话”。“敢为天下先”这句话,是我踩着被子从三叔家墙上学到的, 不到十岁的我为这句话振奋了许久。
小学三年级,在还不只路遥为何人,小说为何物的年龄我偷偷读完了父亲拿回来的小说《人生》,高加林刘巧珍们的命运深深叩击着我尚显稚嫩的灵魂,刘巧珍骑着自行车夹着狗皮褥子愀然离去的背影永远的镶嵌在记忆中,很多年后,当我再次阅读《人生》,不由落泪,为主人公,为当年孤独体验的自己。
我的阅读“井喷”期是师范三年,学校对文化课要求不高,注重体音美的培养,恰好这些都不是我擅长,其他同学热衷于在舞台、在赛场激扬青春、展现自我,我则将自己悄悄掩藏于书堆之中。久旱甘霖、他乡故友、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些似乎都无法形容我之于书的情感和态度。青春岁月,书籍是陪我走过孤单寂寞的唯一朋友,敏感、自卑、怯懦,再加上那份可怕的孤傲,让我无法真正融入集体洪流。唯有书,书中的世界、 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思想,为我铸就一叶扁舟,载我自由自徜徉书海,尽情领略文字魅力。
我是典型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师范三年,不记得读了多少本书,壮举之一就是几周之内读完了琼瑶的所有小说42本。90 年代初朦胧诗非常流行,汪国真在学生中的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周杰伦,对他我偏偏不敢兴趣,我的偶像是北岛、顾城、舒婷,尤其喜欢“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去年单位诗歌朗诵,我背诵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隔二十年,恍如昨天。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掩盖自己的肤浅,只要所谓的名著,我基本都要借来读读,摆在桌面上的往往是《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多夫》之类,有次上语文课看《悲惨世界》被老师发现,批评是少不了的,从老师追讨被没收的书,竟意外得到老师的鼓励。现在想来,很是惭愧,老师推荐的书,我至今都未认真读完。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几经辗转,终于借到了这部书,两天两夜,我几乎没吃没睡,在阿河村(我实习学校所在地)的大通铺上一口气看完了这一大部头,如果只说“震撼”,实在难以形容它对我的影响。是一场地震,我思想灵魂上的一次强震。“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咀嚼着这些至理名言,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后来再读《早晨从中午开始》,我才明白,这是一部用生命写成的书,我们该用整个生命去阅读。
没有人理解,我当时是多么渴望拥有那套书,书店跑了好几趟,省吃俭用最终还是囊中羞涩,给妈妈讲了,妈妈问:“书你看完没?”我答:“当然看完了!”“看完了还买它干什么?”妈妈反问。是的,书是用来阅读的,不是收藏的。斯人已逝,人生莫测。年少时的激情早已丧失殆尽,如今的我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只把年华虚掷。蓦然回首,不敢直视那年、那书、那人。
快毕业时,我在日记中写道,希望能做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要带学生阅读鲁迅,阅读李白,阅读人类一切美好的书籍。高中语文教师最终做了,但带学生们阅读书籍只是美好的理想。高考是一个恶魔,它急功近利的本质容不得静心欣赏,答题技巧和做题套路,仿佛哈巴狗谄媚的尾巴,奋力摇摆,只为讨得一分两分,此情此景,叫人怎有闲情逸致读书?
为了遏制自己近乎病态的读书冲动,近些年专门挑选了历史、政治、经济类本该枯燥无味的书籍,原以为读这些书大概不会出现废寝忘食、秉烛夜读、两眼发青、头疼欲裂的惨状。实实没有想到,大师们又将我带入另外的世界,哪怕寥寥数页,竟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效,读书如我者也常常拍案叫绝、频频点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思想是人类战胜自然,统治世界的武器,没有什么比思想拥有更大的威力。书籍是诸多思想的载体,人类智慧的结晶。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要么旅行,要么读书,我选择读书。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是快乐的,思考则是痛苦的。
书读的越多越渺小,皇皇巨著,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俯仰之间,无穷无尽,个体在书籍的长河中渺如尘埃,唯有珍惜一点一滴,尚可不枉一遭。书读的越多越敬畏,敬畏自然,敬畏历史,敬畏生命,敬畏周遭的一切。书读的越多越迷茫,什么是真理?站在历史丛林,我犹如迷路的小孩,苦苦追寻通往真理的道路,这条路没有起始,也没有尽头,更不缺少探路者,先哲们手持经典站在各个路口对我招手,哪里才是我的方向?
朝闻道,夕死可矣